在山東科技大學C4學生公寓樓里,一個200多平方米的學生陣地,是住在這棟樓的848名大學生經常光顧的地方。
這個地方有個學生耳熟能詳的名字:“情安”驛站。
從2020年4月起,山東科技大學安全學院廣泛調研,征集師生意見,全面推進社區制改革,打造“一站式”社區育人內容體系,推動學生社區從生活區域向育人場域的遞進升級,把“小社區”打造成為助力學生發展成長的“大舞臺”,為學生成長成才蓄能增量。
在學生看來,在“情安”驛站,很多事都可以“足不出戶”順利解決。這里,既有創新工作室,又有思政小講堂,還有“一站式”辦事中心、學生共享空間等。
12月6日,在“情安”驛站的創新工作室,安全學院研究生牛文進和同學們圍坐在一起,討論最新科研進展。
“這個設在宿舍區的創新工作室,為我們提供了最便利的科研條件。我們隨時隨地可以聚在一起討論、研究。當靈感來臨時,能最快地抓住它,”牛文進說。他和同學們曾研發出國內首套“新型智能礦井除塵系統”,捧回第十七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而創新工作室正是這項成果的“見證者”,他們在這里熬過無數個日夜。
把創新工作室搬進學生社區,讓科技創新在學生社區看得見、摸得到,是安全學院建設“情安”驛站的舉措之一。走進“情安”驛站,處處都能感受到“教育+科技”的氣息:富有學科特色的樓廊文化、豐富的學生創新成果、科學家和勞模開設的學術講堂……得益于將科創資源“下沉”,三年來,在這里完成的科創作品,收獲了100多項省級以上創新競賽獎勵。
如何將育人力量集聚到學生社區?安全學院黨委書記張恩生回答,“一盤棋統籌,匯聚更多的育人力量,下沉到一線去。”
“新學期有什么學習計劃?建議大家根據自己今后的發展方向,選擇性地參加一些科研、競賽活動。”新學期伊始,張恩生和安全學院院長程衛民便走進“情安”驛站,參加“崇德 力行”社區下午茶活動,與20余名學生面對面共話成長。
這樣的領導干部“一線”聯系社區“面對面,話成長”行動,每周一次。近年來,該學院整合校內外各方資源,開展育人力量“下沉”社區行動,將“成長陪伴計劃”融入社區綜合管理模式改革,逐漸形成院系領導引領、成長導師協同、輔導員隊伍常駐、朋輩群體互助的協同育人工作局面。如今,活躍在“情安”驛站的“一線”育人力量便有四支:德育導師團、學業導師團、生活導師團、朋輩導師團。這里,也成了老師們除教學樓和辦公室外,最常“光顧”的地方,很多老師也自發報名成了“駐樓導師”。
作為“駐樓導師”,安全工程系教師孔彪常到寢室“串門”,幫助學生解決學業和生活難題。安全工程2020級學生周乾鋒面臨畢業求職的困擾,這段時間一直糾結究竟是到煤礦一線還是留在大城市工作,孔彪為他量身定制個人生涯發展方案后,周乾鋒豁然開朗:“投身生產一線,更能實現個人價值。”
目前,安全學院已有120多位專業教師、輔導員、思政教師、心理咨詢師等成為“駐樓導師”,開展“社區下午茶”“科研有約”“文化講堂”“企業與學子面對面”等活動共計120余場。安全學院黨委副書記王建友表示,就業、心理、學業、安全教育、生涯指導……學生在成長中可能面臨的諸多問題,都能在學生社區中找到答案。
得益于社區育人力量的支持,2023屆環境工程專業畢業生李文鵬順利獲得了深造機會。“大學這四年,最難忘的就是和導師們朝夕相處的情景,讓我在科技創新的‘快車道’上快速成長。”
“現在,可以用‘主動上門’代替學生們‘被動邀請’,真正實現交流‘面對面’代替‘鍵對鍵’。”安全學院輔導員潘剛在入駐社區后深感與學生的心貼得更近了。“空間距離拉近了,情感距離也拉近了,學生更愿意敞開心扉和我交流,開展學生工作事半功倍。”
在“情安”驛站,開展學習經驗分享會、辯論賽、招聘會、讀書會也是常事。
“如何實現全面發展?怎樣保持學習動力……”日前,剛剛獲評“山東省優秀學生干部”稱號的邴譽嫻登上驛站的“朋輩講堂”,與學弟學妹分享自己的故事。
“學姐分享的內容很實用,對我的學業規劃很有幫助。”聽完分享后,安全工程2022級學生唐福梁與同學迅速圍了過去,向邴譽嫻提出一些學習中的困惑。
“下午四點以后這里最熱鬧,同學們都喜歡聚在這里聊聊天、看看書、做科創。”環境專業2023級學生曹瀚之介紹,學生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除了去教室上課,其他事都能在學生社區解決”。
近年來,安全學院依托“領才工程”學生特色培養計劃,在驛站建設了領才書院,優秀輔學案例講解、學霸筆記評選、大學生年度人物先進事跡專題展等一系列品牌活動均在這里上演。此外,驛站還為有特殊情況的學生開放共享空間,為學生科創、就業面試、文化活動等提供全天候的場所。
安全專業2020級學生陶輝就經常和同學使用共享空間。“同學們宿舍都在這,不用花時間跑教學樓去,特別方便。”陶輝說。前段時間,他和同學在準備保研和求職面試時,也申請了共享空間,在宿舍就可完成面試,十分便捷高效。
驛站不僅為有特殊情況的學生“匹配”專門功能區,更有“共享”式愛心驛站,學生在愛心驛站通過自助、互助滿足日常生活所需。“我們在共享空間設置了圖書漂流點,2000多本課外讀物、專業用書等都是學生自主捐贈的。”王建友說,該學院在驛站開展“涌泉行動”“滴水行動”,推動感恩教育生活化、常態化,學生把用不上的學習、生活用品放置在“愛心驛站”,實現物品共享。
如今,像“情安”驛站這樣的“一站式”社區驛站在山東科技大學已經建設了近10個,形成“縱到底、橫到邊、全覆蓋”的社區育人工作格局,成為學生開啟夢想的“加油站”。
“學生在哪里,我們的工作重點就延伸到哪里。”程衛民表示,后續還將因地制宜推進學生公共空間建設,著力提升“情安”驛站的育人實效,在探索實踐中破解制約學生成長成才的難題。(記者:韓洪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