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交通學院教授張立業在西安參加完學術會議趕回青島,家沒回一頭扎進實驗室。為啥這么急?張立業表示,現在已經有企業對科研項目“智慧航道全息感知與智能預警關鍵技術”表達了合作意愿。雙方合作前,他必須考慮和解決的問題是如何保證這項技術在實際應用上達到近乎“絕對”的安全性要求。
“在交通學院,像這樣的成果轉化項目近兩年已有30多個,這些科研項目精準對接國家、山東省和青島市重大發展戰略,實現了自主創新和‘產學研’的無縫對接。”交通學院黨委書記苗汝昌表示。近年來,交通學院注重結合教學、社會和企業需求,活用科研評價“指揮棒”,打出創新育人“組合拳”,產出了一批重大創新成果,培育了一批高水平創新人才。
指向團隊建設,讓教師聚起來
程鈺在企業工作期間曾承擔諸多國家級科研項目。2020年他來到學校工作。剛開始的時候,沒有科研團隊、缺少實驗設備,導致科研工作幾近陷入停滯。不久后,學院牽頭組建“固廢資源化利用與碳匯技術創新團隊”,將程鈺和另外15名中青年教師聚集在一起,配備了專門的研發實驗室和項目啟動資金。僅隔一年,團隊便突破了一項世界性技術難題。
一直以來,科研團隊“小、散、弱”,科研平臺“低、舊、亂”是困擾學院發展的難題,如何啃下這塊“硬骨頭”?
交通學院院長辛嵩說,學院要想辦法把教授聚集起來,合力攻克科學難題,產出高質量創新成果,這是一把盤活科技創新機制的“金鑰匙”。
近年來,交通學院不斷完善科技創新獎勵、考核、評價等體制機制,提出“散兵游勇盡快歸隊”“組建大團隊,產出大成果”等思路。學院以建設“大平臺”、組建“大團隊”為“指揮棒”“風向標”,組建10多個特色創新團隊,打造10個以問題為導向的科研平臺,推動教師由“單兵作戰”向“團隊協作”轉變,以“團隊作戰”引導教師嘗試科技創新的“深水區”和“無人區”,挑戰更多“不可能”。
瞄準成果轉化,讓科技服務市場
“山東科大的教授打破了很多技術瓶頸,提出的操作方案非常實用。”說這話的是青島文達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管洪清。這番感慨,要從兩年前的一次“聯姻”說起。當時,管洪清正為交通基礎設施智慧平臺等技術難題發愁,而交通學院教師孟坤在這方面有多項創新成果未能轉化。2022年1月,該公司與交通學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實現成果和需求的對接。歷時兩年,孟坤團隊如約解決了這個難題。
什么樣的創新成果才是有價值的?“創新成果不是‘花瓶’,最終要體現為產業發展成果、經濟發展成果。”苗汝昌介紹。學院構建重大產出評價體系,創新“產學研用”合作機制,建立科研成果、技術服務與企業對接機制,強化科技成果轉化的應用導向。
為了促進科技成果“落地生金”,近年來,交通學院致力當好師生與企業之間的“紅娘”,先后與山東高速集團等20余家單位建立合作關系,舉行技術成果對接洽談會等形式多樣的技術推廣和科技培訓,推動科研成果產品化、市場化、產業化。
“多虧杜教授的技術,解了我們的燃眉之急。”山東濟燃氫動力有限公司總經理于蓬回憶說,有一次公司因新型觀光車的動力系統問題,求助山東科大交通學院教授杜現斌。
接到“任務”后,杜現斌立馬著手“破題”。經過8個多月攻關,完成山東省首臺能夠達到產業化標準的氫能燃料電池觀光車。
緊扣創新教育,讓人才培養活起來
交通工程專業學生鐘明辰雖然只是本科生,卻已在“綠色交通技術與產業創新中心”開展科研工作近兩年。從學習認知到參與項目,鐘明辰很快熟悉了創新技能要領,獲得10多項科創獎項。據統計,該學院本科生每年均獲省部級以上創新競賽獎項150余項、授權國家專利20余項。為何本科生會頻頻獲獎?
“這得益于學院‘三早育人’機制、本科生項目導師制度。”辛嵩介紹,學院實施項目導師制,進行“一對一”個性化創新培養,開展“青春大講堂”“創新創業大講堂”“學術沙龍”等特色活動,形成了“教學做一體、學訓賽相通”的人才培養特色。
“有什么樣的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教育導向和生態。”校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克周告訴記者,“指揮棒”一轉,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的改革隨之而來,激發了科技創新、服務社會、人才培養的活力,這是一把盤活高質量發展的“金鑰匙”。(記者:韓洪爍 通訊員:劉愛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