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孕妇毛片丰满孕妇孕交,欧美疯狂群交一区二区视频,аⅴ中文天堂最新版在线,免费看无毒强奸片

X

科大學者/故事

張紹生:建校黑山礦
發布時間:2024-12-16 點擊:

 

1971年,山東煤礦學院與泰安煤礦學校合并,改名為“山東礦業學院”。山東礦業學院的成立結束了分散辦學的局面,兗州涼水井的地礦大隊和肥城三十二工程處留守處的采煤大隊被撤銷。

山東是煤礦大省,急需很多基層的煤炭技術人員和技術管理干部,但當時山東煤炭行業的技術人才數量缺額大,尤其是 1978年前后,生產要大發展,“文化大革命”形成的人才短缺成為制約煤礦發展的致命因素,因此,急需新建一所煤炭中等專業學校。于是,恢復建立煤校就成了山東省煤炭局亟須考慮的問題。

1978年,省煤炭局開始研究復建煤校的工作。1979年 6月,經山東省批準,決定成立山東煤礦學校、山東煤礦干部學校,兩個學校共用一套領導班子。

一開始,考慮到建校方便,學校選址時主要是想利用廢棄煤礦的房舍,可以省錢省力。初步選定了棗莊田屯礦、新汶礦務局禹村礦和淄博礦務局黑山煤礦,這些礦的煤資源幾乎都已經枯竭—有些煤層已經很低了,大概只有一米多,很難采了。省煤炭局組織人員反復選擇比較,最后定下來在淄博礦務局黑山煤礦建校。

當時,黑山煤礦職工已遷到兗州礦務局興隆莊煤礦,黑山礦上只有一個留守處。為配合學校的建設,淄博礦務局給學校配備了教務、總務、財務、人事、保衛等干部和 10多名工人。在省煤炭局教育處劉炳南同志的主持下,學校開始了建校招生的各項準備工作。一年后的 1980年秋,兩個學校在黑山礦內新建的一座三層小樓門口掛牌,開始正式招生。第一年招了采煤、機電兩個高中中專班,共80名學生。1980年 9月15日,在黑山煤礦一間破舊的大房子里,舉行了首屆學生的開學典禮。省煤炭局趙局長和教育處姜處長、周處長參加了開學典禮,淄博市教育局副局長、煤炭系統幾個兄弟單位的領導也來祝賀。當時大家都很興奮,因為自己親手創建的學校終于要投入教書育人的工作了。劉炳南同志以學校負責人的名義講了話。首屆學生開學典禮的紀念品是一個茶杯,開學典禮后,鄭法進老師上了第一節課,是英語。

當時的辦學條件非常艱苦。在淄博礦務局的大力支持下,全體教職工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改善條件。首先是把工業廣場的700多畝地用墻圍起來。由于山嶺起伏、地形復雜,有的圍墻筑在山坡上—有人說這是在修萬里長城。教室是原來礦上木工房的車間和存放木料的油毛氈棚子。由于缺少教室,我們就將一個木工車間隔開分做兩個教室。一個大教室可以容下80個人,另一間小教室可以容下40個人。上合班課就去大教室,分開上課的時候,一個班就去小教室。在這個教室小院后面,有幾排墻已經開裂的工人單身宿舍,經修整后作為學生宿舍。然后又在學生宿舍、教室中間的道路西側修建了廁所。西邊院內的另一處房子隔成兩間,一間作為圖書室,一間作為閱覽室。沒有學生體育活動場所,學生科負責人鄒金鐘就領著學生平整了一小片地,算作半個籃球場。實驗室是 3間 50平方米的破平房,僅有一臺電視機、幾件教學模型和一些測量、繪圖儀器。令人欣慰的是,學生并不嫌學校條件差。學生大多來自農村,有了學習的機會,能吃上大白饅頭,就很滿足。而絕大多數干部教師也都滿懷著奉獻精神,不怕苦、不怕難,真正做到了“哪里需要我,我就往哪里去”。

學校最早的教師隊伍,主要來自“一頭一尾”的大學畢業生,即最早的一批恢復高考后的大學專科生和最后一屆工農兵大學畢業生。之前,黑山煤礦一直是煤礦工人的領地,仿佛一夜之間,知識分子多起來了,還有了引人注目的“四朵金花”(四名年輕女老師),并發生了傳為佳話的“黑山戀”——煤校的第一對青年教師,在黑山結婚了。這些人初始的業務水平雖不算高,但隨著教學經驗的積累和不斷的自我學習,后來都成了學校教師中的元老。當時老師們生活條件的艱苦是很難想象的,有間墻壁“齜牙咧嘴”的屋住就算很好了。張仲昌、柏恒振等老師還住在燒磚的廢窯里,像傳說中的王寶釧。教職工和學生一起在礦上的工人食堂用餐,偶爾到礦外的小吃鋪吃兩個燒餅,喝碗餛飩,算是改善生活。

與教學要求相比,教師缺額很大。為解決這一問題,學校就去山東礦業學院“借”教師。山東礦業學院的老師從濟南坐火車去博山需要4個小時,到車站后,學校再用吉普車將他們從博山接到學校。當時我負責教學工作,學校設了采煤科、機電科、教務科、基礎科,各科的臨時負責人有張可斌、宋寶山、余潤波、袁訓道、劉德明等同志。我們每人到礦食堂買上一兩個菜,再買一瓶米酒,就算給“借來”的教師接風洗塵了。由于交通不便,這些老師在來校教學期間,暫時住在招待所,完成一定教學工作后再回去。我記憶中,山東礦業學院先后有朱朝明、陳錫訓、徐慶莘、于修、姚良智等老師來煤校講過課,其中,朱朝明和陳錫訓教機械制備課程,徐慶莘教金屬工藝學,于修和姚良智教礦井運輸與提升,戴德元教機械原理與零件。另外還有賁榮先老師在淄博礦務局給礦長班上課。就這樣,我們靠著這些“借來的教師”,解決了建校初期教師匱乏的問題。一直到從黑山遷到泰安辦學,我們才結束了這種“借教師”上課的局面。

后來,山東煤礦干部學校在1981年10月還招收了“干部專修班”,培養各礦務局的青年儲備干部。此后,大家克服困難、創造條件,一邊摸索著前進,一邊積累經驗,一點一點地將學校引向發展的正軌,學校的規模也越來越大。

選自《科大故事②》(2018年12月出版)(講述:張紹生 整理:孫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