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生(右一)與王明鎮(山東科技大學原副校長)在2002級新生開學典禮前合影
青島創業基地的建設,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盛贊我們創下的是“科大速度”:2001年10月28日奠基,11月26日正式開工建設,一期工程計 18個建筑單體,142000平方米,在學校中心地段 1000畝的土地上建設了教學樓、辦公樓、學院樓、學生宿舍樓、餐廳食堂及大型田徑運動場,至2002年8月25日,以濟南校區的學生為主搬遷進駐,A區餐廳正式營業,除去春節及雨雪天氣,一期工程從開建至投入使用,包括水、電、路的綜合配套,僅僅用了8個月的時間!
8個月,近5000名學生正式入駐開學,在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引起轟動:山東科技大學開學了!8個月的時間冒出來一所大學,“科大速度”和“科大精神”因此在開發區名揚開來。
順勢而生,乘勢而上。一期工程完工投入使用,緊接著擴展,二期續建B區學生宿舍,三期續建教學B區,四期開建C區學生宿舍,第五期教職工宿舍A、B、C區同時開建,第六期教學區C區開工,第七期職工生活區D區公寓開工,第八期逸夫教學樓及相關設施等陸續開建……從第一期到第八期,持續不停連續建設,經過五六年的時間,學校規劃建設的整體輪廓大致形成,并從 2003年春季開始,大力度展開校園的植樹、造綠工程。2004年8月,學校黨政機關正式遷往青島,隨著高考的持續擴招,30000多名在校學生規模很快得以實現。到目前為止,包括我離崗退休后繼任者們的努力,校園總體規劃基本未變,人才公寓完工后,總建筑面積大概超過110萬平方米。一個占地3000畝、在校生規模36000人、總建筑面積100余萬平方米的大學校園拔地而起,這與當時在泰安校本部總占地面積320畝并且分割幾處、在校生數千人、建筑面積19萬平方米的校園相比,確實大不一樣。隨著省發展改革委對我們大學校園的正式立項批復,省有關部門批準我們學校的法人注冊地由泰安變更為青島,山東科技大學正式融入青島,走上了飛速發展的快車道。
要說創業的艱辛確實一言難盡,苦衷感慨頗多,特別是到異地創業初期的困難可想而知。在這里,我特別想說的是,在新校區建設中,先期開拓建設這塊熱土的時任基建處處長肖國金同志開拓有功。由于肖國金調離學校,基建處副處長李和濱接任處長一職。李和濱具備建筑專業技能,管理協調有方,帶領基建處的同志搶時間,爭主動,高效運作。當時,包括所有參與校園建設的財務、審計、資產、監察等各有關部門的同志無不盡職盡責,承受著巨大壓力,一起為學校的建設發展團結拼搏,無怨付出,竭誠奉獻。我作為學校分管這項工作的負責人,只用辛苦和感謝他們來表述是不夠的,寄希望我們生活、工作、學習在這樣一個環境中的人們,不要忘了他們的奉獻和付出。在這里,僅以兩名女性為例,一是劉永鳳同志,作為初期進入建設基地的唯一女同志,把正在上學的孩子留在泰安,孩子因缺少家庭照顧和教育,學習成績受到影響,而劉永鳳所擔負的大量工作卻毫無差錯。毛春英同志,2003年春季只身來到校區承擔綠化任務,她非常執著,默默奉獻,和大家一起努力,造就了今天校園的綠色生態環境。濟南校區向青島的搬遷,從學校做出決定到搬遷到位,僅用半個月的時間,厲說厲行。來到新校區后,廣大干部職工在很艱苦的條件下立即展開工作,離退休老同志分別留守濟南、泰安,科大人在三地大調整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整體意識、大局觀念確實值得稱道。
說到這一時期的校區建設創業發展,我們不能不提的是學校的主要領導——時任黨委書記曹書剛和校長王春秋。黨政主領,中青結合,心力一致,配合默契,我在這里用 20個字圈點一下:“善于謀大事,勇于擔主責,敢于抗風險,樂于克難題。”主要領導的思路和作用尤為關鍵,當然還有學校領導班子所有成員,無論分工是分內分外,都同心協力奉獻于青島校區的創業建設。我校各級黨政干部和教師、職工在這一時期的奉獻付出,都有無數的感人故事,不是我能說清楚的。
我們初來黃島的時候,交通條件很不好,路也很難走,最早一條線路是泰安、萊蕪、諸城、馬站、膠南,來回走了兩年時間;日東高速公路一通,又走京滬轉日東到日照轉膠南過來;后來,濱博、同三高速一通,又走濰坊到淄博、萊蕪泰安一線,直到濟青南線高速通車,大家都方便了。原來去青島辦事,多是坐輪渡,后來跨海大橋、海底隧道都有了……就這么一路走過來,不論什么事情都有一段發展過程。
回首過來之路,我做個簡單的總結,用四個字概括,就是“想”“干”“成”“好”,把握住這四點,就能攻堅克難,不為迷霧遮望眼。
第一,要想。做一件事情,特別是重大的事情,首先是想好,要出題目,定目標,先有比較成形的大致輪廓。
第二,要干。工作要保持定力,創業要有激情。在確定好目標的前提下,要付諸實踐,踏踏實實地干,努力實現目標。在實施過程中,會遇到困難和曲折,一定要有克服困難的決心、毅力和堅持到底的態度。在這一過程中,切忌空想、空談,坐而論道不會成事,只有踏踏實實地干下去,一個個問題才能得以解決。有時候周邊環境和條件可能令你焦頭爛額,疲于應對,甚至想退縮放棄,但是成功往往就是堅持、堅持、再堅持,直至堅持到最后一下的努力。
第三,干成。有了前面的基礎,在做事情的過程中就要想辦法干成。開弓沒有回頭箭,已經出手就不能半途而廢,外部條件、外部輿論會產生影響和干擾,身在其中感受會不一樣,旁觀者和擔當者的責任更不一樣,保持定力,為“成”奮進,想辦法、有智慧,化解矛盾破解困難,往往成功之前都會有不一樣的困難,環境因素、外部因素、人為因素等不同程度產生干擾,只要耐心應對,困難過去,事業成功,迎來的才是光明,“成”才是結果。
第四,干好。在干成的條件下盡最大努力干好,因為前面的付出已經很多,干好與干成的成本付出基本接近。要在實施過程中不斷修訂和完善既定目標,當你進入狀態,就會發現還有更好的東西作為補充或進行調整。要認真把控主要的節點和環節,及時調整原定方案的不足和缺陷,以達到力所能及而盡可能完美的既定目標,讓更多的方面給予認可。即便如此,也仍然留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2009年6月21日,為弘揚新校區建設創業精神,學校組織了創業基地工程建設指揮部成立八周年座談會。大家一起深情回顧創業過程中的酸甜苦辣,我在發言中抒發過這樣的感慨:“青島創業基地建設,形成的是奮發向上的銳氣、勇往直前的精神、永不言敗的信心、化解難題的智慧、堅持到底的韌勁、承受壓力的心態,要時刻牢記有耕耘才有收獲、有成果才有喜悅、有付出才會欣賞、有探索才能發展的信念,努力為建設高水平的科技大學做出更大貢獻。”
回首往事是為了展望未來,我校青島校區的建設是站在科大幾代人積累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學校領導班子與廣大師生員工共同奮斗的結果,是社會各界包括廣大校友支持的結果,有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作為一個參與者、經歷者,我見證了學校建設發展的這一過程,而今,學校已經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上。學校提出了建設特色鮮明的國內一流大學的目標,我雖然退休了,依然倍受鼓舞。科大人一定會在新征程上有新作為,譜寫新篇章。
選自《科大故事②》(2018年12月出版)(講述:張云生 整理:信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