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自1983年進入教務處,先后擔任教務處副處長、處長,連同以后分管教學工作的時間,前后加起來超過20年。我在教務教學管理上緊緊依靠各院系,調動管理部門和廣大教師的積極性,虛心學習、繼承本校以往和兄弟院校的經驗,從我校實際出發,勇于改革創新走自己的路。在學分制改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提出學分制)、考試管理改革、學籍與成績管理、教學質量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績,學校給予肯定,師生普遍認可,兄弟高校來取經。1992年,我校教務處被教育部評為“全國先進教務處”和“全國教材管理先進單位”。
很多事情經常想起,不能忘懷,其中有一件事我記憶特深,因為那是我和教務處全體人員、學校學團部門、各院系領導、院系學生管理人員,尤其是全體英語教師以及歷屆本科班成千上萬的學生共同奮斗10余年的一件事,那就是“齊抓共管,共創輝煌—我校四級英語統考10多年連創佳績”的故事。
那是1987年第一次組織本科二年級下學期四級統考,在第一次全國性統考一門課程中,我校通過率達40%,大部分學校則在10%以下,此后我校通過率更是直線上升到60%、70%,擴大了學校的影響,提升了學校的知名度。1991年以后,連續穩定在90%以上,最高時達94%。此時,重點院校僅到60%,全國平均40%,一般院校更低。當時我校仍是煤炭工業部部屬高校,煤炭院校通過率更低,我校遙遙領先,其他高校都表示懷疑,不相信。我校成績突出到什么程度,1990~1995年,我校通過率在92%~94%,我大兒子在清華大學就讀,清華大學通過率為90%多、優秀率85%,我校的通過率和清華大學比,大體持平,但是就優秀率而言,清華大學85%,我校只有20%,不過我們創造的英語學習氛圍好,在學校固定的時間點統一播放錄音。很多學校到我校來考察、學習、了解,當得知我們齊抓共管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時,大家都從相信到信服,最后都很佩服。
一時間我校在煤炭系統十幾所高校中名聲大振,都知道山東礦院學生英語統考成績好,煤炭工業部科教司也表示原來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居然是真的。在山東省我校不算是最高的,是比較高的,受到一致贊揚。外語協會、省教育廳都認為我們不容易,生源不理想,錄取分數低,礦業類院校錄取情況都是每年等到最后接受調劑,而第一志愿填報、錄取的則很少。
我國學生英語基礎差,為適應改革開放對人才的需要,全社會掀起一股學習英語的熱潮。招聘考外語,晉升職稱考外語(中級、副高、正高職稱都要考),出國考托福、雅思和GRE等,總之要想進步、提高,就要學外語、考外語,外語成績成了最大的攔路虎。有的老師就因為外語通不過,一輩子停留在中級職稱,甚至退休后還參加職稱外語考試。因此國家四級統考從1987年開始,從1985級學生開始統一考試。
由此,英語一次通過率成了衡量學校教育質量的重要指標。各省教育廳十分重視,外語學會組織活動、交流、通報、比較;單位招聘應屆畢業生明確規定四六級成績、證書、分數,當時形成了一種極端重視外語的氛圍。
取得如此突出成績的原因可以概括成兩句話、八個字:全校“齊抓共管”,師生“齊心協力”。
全校上下,以教務部門、學團部門為主,到各院系行政、學生,制定了政策和相關管理規章制度,想方設法調動教師、學生的積極性;全體任課教師刻苦努力,學生積極配合響應。
采取的具體措施是:
(1)50分政策(校內政策,與學位掛鉤)見奇效。當時之所以采取這個政策,是基于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英語基礎差,入學初相當一部分不足50分,嚴重影響通過率。按60分授予學位,會使一部分學生可望而不可即,失去信心。因此我提出校內政策,50分算通過,校內認可。這一措施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樹立了信心,在爭50分的過程中,不可能留勁兒,相當一部分學生沖上了60分線。
(2)重點關注兩頭。一是上頭,意即好學生,由此提高優秀率;二是下頭,指的是50多分、55分上下,甚至57分、58分的這一部分學生,屬于推一推、拉一拉就能上去的這部分學生,所占比重也不小。
(3)采取了強力有效的激勵機制。一是為外語教師正名。當時外語工作量系數為0.8,老師有怨氣,感到低人一等。改為與其他課一樣,而且統考成績較好,就將系數加到1.1,且與職稱掛鉤。如此一來,外語教師再苦再累也無怨言,上課都提前15分鐘到,涌現出柴之良、張樹臻等一批成績突出的優秀教師。二是每年召開一次統考總結表彰以及動員大會。每次開會我都出席并講話,公布各院系成績名次,公布優秀獎、進步獎名單,重獎優秀教師、優秀學生、優秀組織單位。取得統考第一名的教師工作量系數提為1.1,統考第一名的系、班級和統考優秀個人均重獎,還頒發統考進步獎。三是召開教師工作會議。頒發各單項獎,涉及管理人員、學團部門、院系教務員等。
全校定時廣播外語學習節目,輔導員、班主任全力支持、廣泛發動,創造良好的考試條件。
通過這些舉措,形成了齊抓共管的大好局面,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管理是保障服務(當然也包含監督、制約、制定政策等)。
當時,也有爭議。全校都動起來了,學生熱情很高,形成了學習外語的熱潮,的確也占用了大量時間,很多課余時間都被占用了。幾個系主任提出異議,這樣做合適嗎?我力排眾議,提出在當時學風浮躁的背景下,抓英語統考起到了搶回被荒廢的時間和正學風的作用。因此,經過爭論,在抓統考問題上,全校上下認識一致,沒有雜音。
由此產生一系列的積極作用和效益:一是對于就業來說,學生可以憑證就業;二是學生考研有了資格;三是學校聲譽大增;四是打下了良好基礎,長期受益。有力的證據是,1989年政治風波,學生一哄而散,全部離校回家了,各單位催不回來,此時正值四級統考的時間,國家統考肯定無法進行。我當機立斷提出,我校統考如期進行,如果缺席,將沒有成績。結果學生全部返校參加了考試。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全國重視、高校重視,經過 10多年的重點培養,外語人才稀缺的現象得到極大改觀。國家對四六級考試改變辦法,不再通知分數,減小競爭,減輕壓力,允許多次考試。我校1995年一次通過率在87%多,基本穩定,畢業之前少量未通過。每年學位委員會開會,教務部門提出一個比例,因外語而不能獲得學位的人數控制在1%~2%。
選自《科大故事②》(2018年12月出版)(講述:王明鎮 整理:田靜 李之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