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孕妇毛片丰满孕妇孕交,欧美疯狂群交一区二区视频,аⅴ中文天堂最新版在线,免费看无毒强奸片

X

科大學者/故事

王明遠:“四同”式實習
發布時間:2024-09-09 點擊:

我們學校是以工科為主的學校,尤其是當時的土木系,主要專業從一開始的礦井建設、工民建,再到后來的城鎮建設、建筑工程、土木工程等,都需要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有鑒于此,大家都非常重視實踐教學環節,把學生的實習直接放到施工現場,讓學生在工程實踐中牢牢掌握理論知識,老師在現場與學生采取“四同”式實習,即同吃、同住、同學習、同勞動。正是這種實踐教學,不但使學生學會了理論聯系實際,不斷深化、升華了師生感情,而且在實習的過程中也為礦上解決了很多工程難題,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記得在1987年7月,時任肥城五里垢煤礦礦長的石昌元,到學校來找周文安老師,反映巷道掘進工作效率低下、月掘進速度只有40米的情況,希望學校幫忙解決一下這個問題。當時周老師找我商量,讓我去看看,我說可以采用兼顧的方法,由教師帶學生實習,一起幫礦上解決問題。

當時快放暑假了,我們沒讓學生回家,我和張書誠、王祖和、楊佑靈、吳劍平等幾位老師,帶著礦建八四級一班的于華兵、張曉峰、趙少敏、鄭召光、劉明欽等20多位同學,在8月初直接去了五里垢煤礦。我們前后在礦上實習了兩個月,直到9月30日才結束,回校時正好過國慶節。這次實習,我們幾位老師成功分析并解決了五里垢煤礦掘進效率低下的問題。實習中采取跟班措施,在一周內找出了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三條:一是爆破技術落后,掘進工序不合理;二是管理不科學,沒有安排好平行作業的工序;三是運輸系統不匹配,車皮供應不及時,煤炭矸石滯留工作面,因而速度上不去。第二個星期,我們制定了方案,安排老師輪流對煤礦技術人員、實習學生進行培訓,師生在現場跟班指導、監督實施方案。半個月后,效果顯著,無論是爆破效果、掘進速度,還是工序組織,都有明顯提高。實習的第二個月,我們與礦方商量定了個指標,把原來的月掘進速度從40米提高到100米。經過一個月的實踐,我們取得了月掘進120米的成績!這種技術在后來的巷道掘進中得到推廣應用,同學們對這次實習感悟頗深,收獲很大。

綜合此類各次實習,我們主要的收獲及體會有三個方面。

第一,老師與學生要做到“四同”,即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學習,這是確保實習效果的基礎。五里垢煤礦的實習就是典型,從跟班查找問題,到最后完成整個解決方案,師生同在現場討論研究,共同勞動,這對學生的專業水平提高幫助非常大,參與實習的礦建八四級的同學畢業很多年再相聚時,仍然對這次實習記憶猶新,體會深刻,對他們以后走上工作崗位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第二,身教重于言教。實習過程中老師們不畏艱苦的精神給所有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一年張書誠老師49歲,我42歲,王祖和、楊佑靈、吳劍平才20多歲,我們與學生一起跟班作業,吃苦耐勞的精神尤為突出。師生同甘共苦,每一次都一起下井、一同勞動、一起升井,有困難沖在最前頭,大家這樣才會感到心情舒暢。有一個煤炭高校帶實習的老師見到張書誠,就問:“我們的學生不愿意下井,你們的學生都愿意下井,有什么秘訣?”張老師說:“你們有幾個老師下過井?我們的老師都是跟學生一樣在井下勞動,學生能不下井嗎?”這就是示范作用,老師身教重于言教,沒有什么其他秘訣。

第三,帶隊老師臨危不亂、與學生共進退的責任意識是現場實習實踐安全的有力保障。在煤礦現場實習都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哪怕一個細節沒有考慮到,都可能產生安全問題。即便考慮周全,人在幾百米的井下也難免會遇到突發狀況,這時候就要求帶隊老師遇事冷靜、頭腦清楚。有一次,張書誠在山西古交帶學生在立井井筒實習,掘進過程中突然停電,水泵停了,吊桶也上不去了,水一下子涌上來了。緊急時刻,張老師臨危不亂,一面安慰學生,一面布置工人通過搖鈴和喊話跟地面的人聯系,同時帶著工人和6個學生搶險。在困難和危險的情況下,帶領大家高唱歌曲,鼓勵大家戰勝困難,工人們都感動得流淚。終于,到下午4點來電了,大家在井下齊腰深的水中泡了7個多小時終于升井,礦方專門燒了姜湯為他們驅寒。

1989年7月,我與王祖和帶礦建八五級學生到橫河煤礦(現為鄒城宏河礦業公司)進行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那時煤炭行業的巷道支護水平還偏低,他們的煤巷采用的是工字鋼棚支護,當時 1米巷道的支護成本要800多元。我們帶隊老師和韓立軍、李興波、杜澤超、司馬建峰、王世華等十幾名學生一起,在煤巷試驗使用錨網噴支護取代工字鋼棚支護,幫助礦上實現了煤巷錨網噴支護的推廣改造,節約了近一半的成本,降低了勞動強度,施工速度也提高了一倍。其實,一開始帶實習時,也有些學生不愿意下井,尤其是夜班。那時,我身體條件比較好,就對學生說:“咱們一起下井,你們不愿意上夜班,我陪著你們上夜班?!焙髞?,沒有一個同學叫苦,我們用一個多月時間幫助煤礦實現了煤巷錨網噴支護,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實踐工作能力。

重視實踐的優良傳統,是老一輩礦院人傳承下來的。多年來,科大的畢業生憑借基礎好、能吃苦、勇于創新等特點一直被用人單位認可,像后來留學校工作的畢業生,都是吃苦耐勞、工作認真、學習成績優異的代表。一屆屆畢業生工作扎扎實實,不斷尋求創新,取得了矚目的業績,這些離不開老師們以身作則、潛移默化的影響,而這正是需要我們永遠堅持并代代傳承的優良作風。

選自《科大故事②》(2018年12月出版)(講述:王明遠 整理:徐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