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這為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等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結合點,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龍頭工程,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關鍵在于樹立科學評價導向,加快推進從“滿足量的需求”向“實現質的提升”轉變。因此,高校要以教育評價改革為牽引,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推動高等教育綜合改革各項措施扎實落地,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高質量人才和智力支撐。
一、以教育評價改革牽引育人方式改革,加快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質量
教育評價改革的核心任務之一是推動育人方式的轉變。高校要堅持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堅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圍繞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著眼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通過構建多元化、過程化、全方位的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科學育人理念的牽引下,要持續優化育人方式,構建完善的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一是著力培養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引導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自信,幫助學生理解和肩負民族復興的時代責任;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將個人理想與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緊密結合,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增強其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做到聽黨話、跟黨走;將德育貫穿教育全過程,培養學生感恩、助人、自律等品質,同時通過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升學生文化素養,實現文化傳承。二是深化科教協同育人,推進課程體系與教學模式改革,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推動學生綜合能力提升;強化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協同發展,構建完善的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補齊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工作短板,引導學生全面發展,提升奮斗精神;完善科教協同育人機制,緊密聯動政府、行業和企業,優化課程體系,加強現代產業學院、卓越工程師學院、未來技術學院和專業特色學院建設,推進人才培養特色班和微專業招生、培養工作。三是完善學生實習實踐制度,增加實習實踐資源投入,創新實習教學內容和形式,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使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緊密結合,在實習實踐中提高教育質量,培養造就更多拔尖創新人才。
二、以教育評價改革牽引辦學模式改革,加快提升服務重大戰略能力
《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明確提出,高校要將立德樹人成效作為評價學校辦學的根本標準。高校集聚創新成果和創新人才,要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必須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變革為目標導向,完善學科專業結構,切實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能。
在正確辦學方向的牽引下,要進一步深化辦學模式改革,推動學校內涵式高質量發展。一是持續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完善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根據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布局等趨勢,超常規布局急需學科專業。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著力加強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二是完善科技創新機制,提高成果轉化效能。全面推進政產學研合作,主動對接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的實際需求,持續拓展合作領域,深入推動協同創新。深化與行業和企業的合作交流機制,提高將科技成果同產業需求對接的能力,有效提升科研成果轉化效率,助力科技成果迅速進入市場,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三是深化國際化教育合作,提升國際化人才培養水平,加強國際合作平臺、合作基地建設,重點對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實現優勢互補、深化合作、協同攻關。積極參與全球科技協同創新,加強與國際一流大學、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進一步優化引智機制和環境,重點引進海外高端人才,為教師隊伍的國際化建設注入新的活力。健全教師國際化能力提升機制,培養和造就一批活躍在國際學術前沿、能夠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
三、以教育評價改革牽引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提升學校內部治理效能
教育評價改革的基本邏輯是推動教育價值觀的革新,進而促進管理體制機制的完善。高校要通過深化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激發內部活力,強化以貢獻和質量為評價核心的標志性成果考核體系,重視建立與有組織科研模式相適應的評價考核機制,推動更多原創性研究和高質量成果的產出。
在科學評價導向的牽引下,要統籌推進校院二級管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提升學校內部治理效能。一是深化校院二級管理改革。深入實施“放管服”改革,提高管理效率,推動自主創新,激發院系的自主發展活力。完善高校內部中層單位績效考核機制,突出目標導向,推進分類評價,突出“關鍵指標”引領作用,壓縮考核點,減輕學院負擔,明晰學院辦學主體地位和落實主體責任,增強學院的謀事能力、統籌能力、發展能力。探索開展學院辦學效益評估,并將評估結果作為資源配置及績效工資分配的依據。二是扎實推進科研管理體制改革。提升科研工作的組織化協同化程度,集聚科技資源形成攻堅克難的創新合力。強化制度激勵,允許科技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受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權,使更多成果加速從實驗室落地成為產品、產業,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貢獻高校創新動能。堅持“四個面向”的戰略導向,以產出重大標志性創新成果為目標,深入推進科技創新發展“揭榜掛帥”攻關模式。三是進一步深化教師評價改革。堅持將師德師風作為教師資格準入、招聘引進、職稱評聘、導師遴選等的首要要求,依法依規查處師德失范行為,對師德違規“零容忍”。將思想政治教育、師德師風要求納入教師培養培訓體系,引導廣大教師自覺踐行教育家精神,嚴守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營造風清氣正的學術生態。突出教育教學實績,注重憑能力、實績和貢獻評價教師,推進踐行教書育人使命。
四、以教育評價改革牽引保障機制改革,加快提升辦學服務保障水平
教育評價是教育發展的指揮棒,評價導向關系著資源配置的重點方向。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實現教育質量和創新能力的全面提升,需要堅實的保障機制作為支撐。高校要以服務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合理配置資源、系統優化支持政策,提升教育資源利用效能,推動提升創新水平。
在教育評價改革的牽引下,要進一步突出質量貢獻導向,科學配置辦學資源,提升辦學發展保障能力。一是優化調整資源配置模式。圍繞服務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優先支持戰略性學科發展。兼顧辦學類型的多樣性,統籌調配各類教育資源。堅持開放辦學理念,發揮教育基金會重要作用,廣泛爭取社會資源支持。進一步拓展資金籌措渠道,擴大辦學經費中的非財政收入占比,保障辦學經費的充足與穩定。二是完善數字化校園建設。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實現資源的高效調配和利用,加強管理部門職能協同,提高決策和管理效率,提升治理效能。三是完善強師惠師政策。堅持以教師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維護教師權益,保障教師權利。創新教師激勵機制,完善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構建多元化的薪酬分配制度,深化績效工資改革,重視業績及創新要素價值,推動形成符合人才特點、有效激發活力、規范有序的收入分配機制,激發人才創新潛力。
(作者閆函,系發展規劃處副處長,法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