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健全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工作體系。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全黨要把青年工作作為戰略性工作來抓,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青年,用黨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熱心人,青年群眾的引路人。”這些重要論述不僅強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方向,而且還指明了新時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其中,要求用黨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強調了思想政治教育感召法的運用,這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新發展。
感召從字面理解就是感動、召喚,基本含義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心理交流。感召所體現的是在教育過程中對教育對象所進行情感的引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方法,就是指教育者遵循受教育者的心理發展規律,借助一定的教育內容,運用正向情感去感染、感化、感動和引導青年,以達到一定的教育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感召方法的方法論基石是思想政治教育平等原則
平等原則是一種理念,其要旨是在于社會實踐領域中意見溝通、平等協商、共同參與。當這一觀念進入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并成為思想政治教育運行的基本原則時,它直接指涉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的關系。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作為交行、互動的雙方,他們之間是一種平等共生的關系。
新時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對象之間是完全平等的,他們之間不是支配與被支配、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而是一種不同于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的平等關系,這種平等關系是新時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標志。新時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教育對象關系的構建,要求摒棄傳統的單向灌輸,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對象的主體地位,適應新時代青年自主意識,順應他們的思想變化,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幫助教育對象在教育者的正確引導下完成自我塑造和自我超越。感召方法,注重人文關懷,體現情感性,注重人情味,是一種尊重人的尊嚴、人格、情感的方法,體現的是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行導人的理念,真正體現了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要“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的宗旨開展。
感召方法的心理基礎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機制
根據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理論,接受意識選擇性的制約,而意識的選擇性具有外在和內在兩種。外在性接受包含著兩種接受范式:一是無意注意接受,即:不由自主地對某一事物發生注意而引起的接受;二是有意注意接受,即有預期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地注意而產生的接受。內在性接受與人的興趣相聯系,是一種興趣性接受。興趣的產生以一定的需要為基礎,當人產生某種需要時,他就有可能對有關事物給予優先的注意。同時,認知沖突也可以誘導人們產生優先的注意。
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方法更多地注重心理交流與情感的運用,強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尊重人的心理和情感變化的規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情感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心理系統的一個重要要素。實踐證明,一個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不可能無情感的參與,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動中,情感無處不在,情感并非接受活動的某一個獨立環節,它存在于接受活動的諸多環節之中。無論是外在接受的意識選擇還是內在接受的意識選擇,思想政治教育感召方法都體現出了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的獨特優勢,運用感召方法可以強化無意接受,減少教育對象的逆反心理,使人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熏陶教育,轉變思想觀點;可以升華有意注意接受,使其主動接受教育;可以喚醒受教育者的興趣,激發其需要的接受原動力和自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動機。
感召方法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踐路向
以真理的力量感召青年。與其他教育方法相比,理論教育是最能反映事物本質的教育形式。在思想政治教育視閾里,理論武裝就是引導教育對象正確的方法論分析社會現象后的本質,讓教育對象認識到科學理論的徹底性,唯有如此,才能增強對科學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堅信科學理論的偉力。說理教育過程中,注意對教育對象進行情感的引導,以實現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情感“共振”“共鳴”。
以輝煌的歷史感召青年。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好素材,蘊含著豐富的育人資源。如黨史中既包含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帶領人民創造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偉大成就,也包含著在長期奮斗中構建起的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錘煉的鮮明政治品格。以輝煌的歷史感召青年,就是要從對黨和人民的歷史情感上,教育引導廣大青年在深刻領悟中國共產黨百年取得的苦難輝煌,從歷史上吸取精神營養,堅定跟黨走的決心,增強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以偉大目標感召青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目標指引方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強調目標的導向作用,是感召方法的本質要求。對此,我們必須堅持不懈地用黨的宗旨引導青年厚植人民情懷,始終牢記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變,讓青春之花綻放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以光明的未來感召青年。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擘畫了未來的光明前景,展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美好未來。美好的前景,光明的未來需要擔當,需要奮斗。要用中國式現代化的美好未來鼓舞和激勵青年,引導和教育青年認識到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人民的幸福,是當代青年必須和必將承擔的重任,激勵學生自覺把個人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去,擔當起黨和人民賦予的歷史重任,勵志勤學,刻苦磨煉,鍥而不舍,不懈奮斗,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書寫別樣的青春篇章。
(作者周靜宜,系測繪學院輔導員。本文系2022年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高校輔導員用黨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的實踐路徑研究階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