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的主流文化,其核心理念強調“仁愛”“禮義”“中庸”等價值觀念,倡導的是一種以人為本,注重道德修養和社會責任的人文主義精神。在儒家看來,個人修養是實現社會和諧與政治穩定的基礎,而“廉德”則是個人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儒家經典《論語》中,孔子多次提到“廉”,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強調君子應保持清正廉潔,不與小人同流合污。此外,《大學》中也提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將個人修養作為實現社會治理和國家治理的前提。可見,廉德思想在儒家文化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儒家認為,廉潔是官員和士人的基本道德要求,是維護社會秩序和政治清廉的關鍵。《孟子·滕文公上》有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這表明,無論面對何種境遇,都應保持清正不貪的品格。儒家廉德思想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強調個人的道德修養、社會責任感和政治倫理,對現代高校廉潔文化教育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在現代高校廉潔文化教育中,儒家廉德思想提供了豐富的道德資源和價值導向,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廉潔自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作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陣地,肩負著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儒家廉德思想以其深厚的道德內涵和實踐價值,為現代高校廉潔文化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啟示,在加強“三觀”教育、提高個人修養、培養社會責任感等方面具有指導作用。儒家思想強調正確的價值觀,如孔子提出的“修己以安人”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儒家倡導的“為政以德”和“德主刑輔”,強調道德在個人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可以作為高校培養學生道德修養的理論基礎;儒家的“仁”思想,如“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強調了對他人的關愛和尊重,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文關懷;儒家文化中的“禮、義、廉、恥”被稱為四德,其中“知恥”是個人道德自律的重要體現,有助于學生形成自我約束和自我反省的能力;儒家的義利觀強調“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對權力和財富應持理性態度,有助于教育學生正確看待個人成就與社會地位,避免功利主義傾向;儒家注重家風建設,在校園文明建設中可以轉化為高校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行動,通過環境影響學生的行為和思想;儒家廉德思想與法治教育相結合,可以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和廉潔自律精神。
當前,現代高校在廉潔文化教育方面面臨著諸多挑戰,如價值觀多元化、道德教育與實踐脫節、學生道德自律意識不強等。儒家廉德思想的引入,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許多高校已經將廉潔文化教育納入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在健全規章制度規范師生行為、加強師德建設體現儒家廉德的同時,通過課程設置、校園活動、社會實踐等多種方式,將儒家廉德思想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和專業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廉潔意識。通過課程、講座、研討會等多種形式開展廉潔文化教育活動,將儒家廉德思想融入廉潔文化教育中,為培養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社會責任感的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利用校園媒體和網絡平臺,營造濃厚的廉潔文化氛圍,宣傳廉潔文化,提高學生的廉潔意識;開展廉潔主題的文化藝術活動,如征文比賽、話劇表演等,增強廉潔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鼓勵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等活動,實踐中體會和踐行儒家廉德思想。
在儒家廉德思想的指導下,現代高校廉潔文化教育發展應著重于內容與方法的創新:整合儒家廉德資源,深入挖掘儒家經典文獻中關于廉潔的論述,如《論語》《孟子》等,將其核心理念融入教育內容,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廉潔教育體系;運用歷史和現實中的廉潔典型案例,通過案例分析,引導學生理解廉潔的重要性和實踐路徑;創建模擬情境,讓學生在模擬的政治、商業或社會環境中實踐廉潔決策,增強其應對現實挑戰的能力;結合哲學、歷史、法律、管理等多學科知識,構建全面的廉潔文化教育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學生家庭建立聯系,共同推動廉潔教育,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通過假期走訪、線上家長會等形式,傳遞廉潔教育的重要性。
同時,為確保廉潔文化教育的實效性,儒家廉德思想視域下的現代高校廉潔文化教育需從體系與機制兩方面進行完善:構建全方位教育體系,從新生入學教育到畢業生離校教育,形成覆蓋大學全程的廉潔文化教育體系,確保教育的連續性和深入性;完善教育評價機制,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將學生的廉潔行為和價值觀納入綜合素質評價,作為評優、獎學金評定等的重要參考;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培養和引進具有儒家文化素養和廉潔教育經驗的教師,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和教育能力;建立校內外合作機制,與政府部門、企業、社會組織等建立合作關系,共同開展廉潔文化教育活動,拓寬教育資源和渠道;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運用網絡、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開發在線教育平臺和課程,提高教育的可及性和互動性。
儒家廉德思想為現代高校廉潔文化教育提供了寶貴的資源和指導。通過將其融入教育實踐,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還能促進校園文化的健康發展,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力量。高校教育工作者、學者及社會各界應進一步共同努力和探索,力求在現代高校廉潔文化教育實踐過程中充分發揮儒家廉德思想的指導作用。
(作者徐展,系《山東科大報》副刊編輯;本文系山東科技大學學校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專項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