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事關教育強國建設成敗。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對教育評價改革作出系統部署。今年年初,山東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教育評價改革工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系統部署了我省教育評價改革工作。為落實好《若干措施》,結合我校工作實際,談幾點認識和體會。
一、立好“風向標”,把穩教育改革方向盤
教育評價具有重要導向作用,是教育改革的關鍵環節。教育評價改革是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牛鼻子”,也是教育發展的“風向標”。《若干措施》聚焦黨委和政府、學校、教師、學生、用人單位五大評價改革主體,對評價的重點、體系、機制、標準、方法等作出明確規定,是山東省進一步推進教育評價改革的重要舉措,是黨的二十大以后省級層面系統推進教育評價改革的重磅文件,是指導山東省未來一段時期深化教育評價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對推進高等學校綜合改革、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學校已將貫徹落實《若干措施》列入2024年重點工作,我們只有堅持和加強黨對學校工作的全面領導,立足自身實際,強化問題導向,堅持綜合施策,不斷推進教育評價改革走深走實,發揮評價“牽一發而動全身”“落一子而滿盤活”的作用,才能以教育評價改革牽引校內綜合改革,持續完善學校立德樹人落實機制,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確保教育改革發展沿著正確方向行穩致遠。
二、壓實“責任鏈”,用好績效考核指揮棒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完善學校管理和教育評價體系”。黨的二十大吹響了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號角,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引領教育改革創新的重要牽引力和推動力,高等教育領域的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必須超前布局、先導發展、統籌推進。山東是高等教育大省,但還不是高等教育強省,為實現“教育強省”目標,今年山東省對省屬本科高校高質量發展績效考核工作進行改革,壓縮了考核點,優化了指標體系,選取代表性強、關聯度高的“關鍵指標”,按照任務完成情況和實際貢獻給予賦分,旨在推動高校科學定位、特色發展,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提升山東省高等教育的整體水平。山東科技大學作為山東省一流學科建設“811”項目建設高校,作為山東省屬高校的排頭兵,需要認真回答好“強省建設、山科何為”這一重大命題。
不改革就沒有希望,不改革就沒有出路。學校將發揮績效考核“指揮棒”作用,根據各中層單位不同性質,分類分層確定目標任務和指標體系,制定教育改革創新指標,實施績效考核改革,壓縮考核點,減輕學院負擔。考增量、考增速、考人均、考突破,突出縱向比較,注重效能,同樣體量看發展速度,同樣發展速度看體量,同量同速看發展潛力,激勵學院開拓進取、逐年進步。教學科研單位以提升學校核心競爭力為靶向,突出高質量發展關鍵指標,重點考核縱向提升幅度;非教學科研單位重點以服務提升核心競爭力為目標,聚焦落實推進重點工作任務,加強作風建設,提升工作效能,重點考核組織協調能力和工作服務質量。制定激勵清單和負向清單,實施“一票得優”“一票不得優”和“一票否決”制。對在學校改革發展中起到重大推動作用,或作出重大貢獻的單位,實施一票得優制,直接確定為“優秀”等次;對在工作中造成失誤,離年初制定的高質量發展目標任務還有較大差距的單位,不得確定為“優秀”等次;對學校改革發展造成重大負面影響的,實施一票否決制,直接確定為“較差”等次。激勵各單位比學趕超、爭先進位,努力在高質量發展上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三、扭轉“功利化”,譜寫學校發展新篇章
2023年5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在全社會樹立科學的人才觀、成才觀、教育觀,加快扭轉教育功利化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環境和生態。第三次黨代會以來,學校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評價的重要論述和黨中央決策部署,把教育評價改革作為深化學校綜合改革的總牽引,從黨中央關心、師生關切、社會關注的問題入手,著力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教育評價改革呈現出整體推進、多點突破的良好態勢,學校事業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格局性變化。2020年全面實施“放管服”改革,推進“學院辦大學”,激發院系辦學活力;2021年,研究制定《山東科技大學貫徹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工作清單》,建立《山東科技大學教育評價改革“十個不得、一個嚴禁”落實情況問題清單》,深入開展教育評價改革核查整改,持續完善學校教育評價制度體系和運行機制;2022、2023連續兩年獲評山東省教育綜合改革和制度創新“十大典型案例”;2023年被確定為山東省教育評價改革試點高校;2024年,我們將重點抓好《若干措施》的學習宣傳和貫徹落實,把握關鍵環節、瞄準主攻方向、細化目標任務、明確責任分工、找準推進路徑和工作方法,以目標倒逼進度、時間倒逼程序、督查倒逼落實,確保各項改革任務如期完成。
教育評價改革是一項世界性、歷史性、實踐性難題。教育功利化傾向的形成與多方教育主體和多種社會因素均有關系,是社會教育觀念工具化、優質教育資源分配市場化、教育過程簡單化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目前,我校的教育評價改革進入到深入推進、需要取得更多實質性進展的關鍵時期,需要各級領導干部切實樹立正確政績觀,堅決糾正工作中的短視行為、功利化傾向,牢固樹立科學的人才觀、成才觀、教育觀,準確把握學校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基礎,做到務虛與務實相結合、能謀和善斷相結合、勤知和力行相結合,把方向重落實、強管理抓落實、謀發展促落實、聚合力保落實。要持續深化學校人事制度改革,修訂績效工資分配辦法,進一步突出教育教學實績導向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導向,激勵教師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推動人才鏈、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一切工作都要往實里做、做出實效,力爭在搭建大平臺、凝聚大團隊、承擔大項目、產出大成果、實現大轉化上實現新突破,確保“811”項目建設目標如期實現,推動學校事業發展生從“適應服務”向“支撐引領”轉變。
逆水行舟用力撐,一篙松勁退千尋。教育評價改革是一項復雜、艱巨、長期的任務,這項改革沒有終點。
(作者王志崗,系發展規劃處處長、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教學評估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