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我院在山東高校首家推行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一系列成果相繼涌現;但時代發展要求,思政課創新不僅要在教學方式上下功夫,更要以提升教學實效為本,堅持“內容為王,形式出彩”。
近年來,我們的“互聯網+思政”教學團隊準確定位改革靶向,在“三維”雙向互動的運行機制中,推動“互聯網+思政”的教學改革從單一的教學方式改革走向融內容、形式為一體的綜合改革,從實體、網絡兩課堂并行走向融 “實體+網絡+實踐”為一體的系統化改革,使思政課創新的改革特色更加鮮明,效果更為突出,運行更為完善,涵蓋更為全面。
所謂“三維”雙向互動,指實體教學、網絡教學與實踐教學三課堂之間構成的正反兩個方向的循環融合路徑。首先,在實體→網絡→實踐→實體的正向循環中,其一,推進“實體課堂”進“網絡”,將部分思政課程基本知識錄制成 (或引進)微課、慕課,傳入網絡課堂供學生網上自學;課堂教學遺留的疑難點或熱點放入網絡板塊進行討論。其二,推進網絡課堂進入實踐:其中在課堂實踐中,設置“單元秀”等教學環節,讓學生以各種實踐形式如演講、表演、辯論等,總結、展現并檢驗網絡討論內容及成效;在課外實踐的主題設置上,推動網絡課堂中話題討論模塊的設計與實踐教學調研主題密切結合,在單元話題討論成果的提煉中形成實踐調研成果的理論基礎。其三,實踐教學回課堂:根據要求,思政綜合實踐課的首周、末周都要回到課堂進行;實踐教學開題部分的選題介紹和最后一周的學生成績點評都要注重將實踐主題與實體教學、網絡課堂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與銜接進行對比性分析。
另一方面,在實體←網絡←實踐←實體的逆向循環中,其一,推進實體課堂進實踐:課堂討論的疑難問題接入思政綜合實踐主題選題范圍以進行繼續研究;注重情景式教學的創設與實踐,充分利用馬院“文化長廊說”等形式打造穿越式教學空間,推動課堂教學進入體驗式。其二,推進實踐教學進“網絡”:實踐教學的調研主題先在網絡討論中進行討論;實踐教學的各種成果,以自制課件、論文、調研報告、微電影、情景劇、辯論賽等各種融媒體形式進入“網絡”,成為網絡教學成效模塊的新資源。其三,推進“網絡教學”進實體課堂:技術上,利用網絡課堂的投屏功能,通過觀看視頻、“翻轉問答”“彈幕互動”、競技答題等,將部分網絡教學資源搬入課堂,構建有利于實現師生學習、互動、監督、管理、評價等功能的運行及保障機制。其次,設置特定教學環節推動實體課堂與網絡教學的內容銜接,其中在課堂預習環節定時檢查網絡自學的學習情況;在總結環節,設置“單元說”環節加強第一課堂對整個教學單元各個教學專題的網絡教學效能的引導、監督和檢驗;在答疑環節,推動實體課堂對網絡課堂話題討論情況的及時回應,完成對網絡自學過程中重難點問題的輔導答疑。
“須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隨人腳后行”,近一年我們的改革不僅推動我院思政改革從引進—合作階段走向打造自我獨特模式的新階段,也推動學生“角色”的轉變。它不僅有力解決了“網絡教學回課堂”后網絡教學需不需要、如何需要、如何更好發揮需要的系列難題,而且填補了以往實踐教學的空白并為其找到了“源頭活水”。由于有了之前實體與網絡兩課堂的積累,學生的思政綜合實踐成果令人欣喜,頗有建樹的調研報告頻頻涌現,王建志老師指導的學生已發表實踐論文2篇,還有數篇在投稿修改中;一些學生的微電影成果參與了 “我心中的思政課”等大賽的申報。融媒體資源的使用和自媒體資源的開發,使學生從教育受眾轉為新時代的傳播者和創作人。
“智慧是美的,因為是創造;創造是美的,由于是智慧。”三維雙向互動的思政改革,使學生學習—體認—研究—傳播思政意識形態的軟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思政教學由此不斷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作者:王忠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