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雅,山東科技大學“菁英計劃”A類人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等多個科研項目,發表SCI高水平論文50篇,被引2110次,擔任材料學院新能源材料與器件2023級1班班主任,獲優秀班主任榮譽稱號。
苦心孤詣,扎實講好每堂課
熊雅始終認為,要想讓課堂活起來,學生聽得懂、愿意聽、有啟發,必須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廣博的專業技能,教學內容與講授方法與時俱進,將專業前沿前景融入教學中。她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同樣的教學內容雖然已經上過很多遍,但她依舊保持著高度的備課熱情,在進課堂前充分做好課程講授梳理、語言組織,厘清哪些是重點、難點,哪些應該詳細講,如何板書等等。
為了豐富課程內容,她采用分組討論法、費曼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和形式,激發了學生們的興趣和創新意識。她總能將小故事、科學前沿生動地融入課堂教學中,潤物細無聲,比如在介紹石墨烯這種材料時,她會通過石墨烯之父的故事,引導學生對待任何事情都要保持一顆好奇心。她認為學無定法,貴在得法,對于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學生,她會經常督促檢查,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用心用情,讓問題學生發自內心的熱愛學習。她秉承“以生為本、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根據不同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和理解能力制定個性化教學方案。“我之前一直提不起專業興趣,后來上熊老師的課被提問的時候總是被肯定,我漸漸開始喜歡上課,我發現研究材料奧妙無窮……”學生小于這樣說。
教研相長,篤行致遠。為了實現教與學的“雙向奔赴”,她將科研融入教學,一項項振奮人心的科研發現,一幅幅令人嘆為觀止的數據圖譜,背后離不開熊雅老師的精挑細選和用心詮釋。課堂之外,她還利用自己的科研圈,多次邀請專家為學生作報告,拓寬他們的科研視野。
矢志不渝,平實之心待科研
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做科研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她跟學生在一起辦公,和學生泡在實驗室,一起去食堂吃飯,隨時隨地交流科研心得。同事們開玩笑說:“整天混在學生堆里,咋看你也不像個老師。”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每天,她總是第一個到辦公室,晚上最晚離開,學生們直呼“熬不過”她。
“對待科研要滿懷敬畏之心。”是她的原則。不管是對待本科生畢業設計,還是學生日常科研,她要求十分嚴格,做實驗一定要做好詳細記錄,實驗數據至少測三遍,數據制圖必須規范。對于學生寫作,她會從論文格式、結構框架、書寫是否嚴謹等方面進行修改,往往一篇文章要修改20來遍方才滿意。這些辛苦,很多學生都不理解,她卻苦心孜孜。有一次指導一位研三學生繪制機理圖,學生忙著找工作對論文心不在焉,她一遍一遍地引導,給學生提供好的模板,教會學生相關繪圖軟件,正是這樣精雕細琢,論文得以順利發表。她這種鍥而不舍、全力以赴的科研精神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在她的帶領下,課題組形成了杜絕浮躁、你追我趕、互幫互助的良好科研氛圍。她經常這樣鼓勵學生,最好的狀態是每天開開心心去做研究,充滿自信,總有一天成功會不期而遇。
熱愛生活,充實過好每一天
她多次帶領班級學生參加校運動會,在賽場上揮灑汗水,感受體育精神。她還組織羽毛球比賽,勞逸結合,保證學生精力充沛、元氣滿滿地學習、科研。她認為工科生更應該堅持讀文學作品,修身養性,開闊視野。“腹有詩書氣自華”,即使教學再忙,科研再辛苦,在圖書館里經常能看得她的身影,她經常自嘲:“作為工科生,天天和氣瓶、爐子打交道有點悶,需要閱讀來滋潤心靈,陶冶情操,提升氣質。”
人間春色本無價,筆底耕耘總有情,熊雅說,她正年輕,愿意和學生同心同行,共創未來。(通訊員:王鑫鑫 馬韶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