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科技大學這片熱土上,有一支由35名熱血青年組成的“鋰想生活”科創團隊,他們以科技為筆,以夢想為墨,書寫著鋰電池回收領域的篇章。這支由博士生、碩士生和本科生共同組成的團隊,憑借“未來‘城市礦山’——低碳循環利用新質‘鋰’量領跑者”項目(指導教師:朱向楠、周尚濤、趙仰生、李琳、柳慧敏)在第十四屆“挑戰杯”秦創原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全國總決賽主體賽現場賽的激烈角逐中,從539個入圍項目中脫穎而出,榮獲主體賽金獎。
緣起:實習中的發現,點燃創新的火花
故事的發生源于團隊成員在企業實習時,發現“退役”鋰電池回收存在諸多問題。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動力鋰電池即將面臨大規模“退役”局面,傳統的鋰電池回收方式工藝復雜、能耗高、排放大,且存在二次污染的風險,難以滿足市場需求。面對這一現狀,團隊成員決定利用所學知識,探索一種簡單、便捷、環保又高效的鋰電池回收方式。
在實習結束后,團隊成員迅速集結,進行了一場激烈的“頭腦風暴”。要打造一個鋰電池回收的“機器管家”,通過智能化、自動化的設備,實現廢舊鋰電池的高效回收和資源化利用。這個大膽的想法,成為“鋰想生活”科創團隊成立的初衷和動力源泉。
奮斗:實驗室里的日夜,鑄就創新的碩果
從那一刻起,團隊成員便開始了漫長而艱辛的科創之路。他們除了上課,幾乎把所有時間都投入到了實驗室和會議室中,查資料、做實驗、測數據、寫報告、談方案。在相關方向老師的指導下,不斷從固廢處理相關科研項目中汲取養分,邀請鋰電池清潔分選方面有實戰經驗的教授進行指導,逐步完善和優化技術方案。
假期,團隊成員深入企業生產車間,與一線工人并肩作戰,不斷發現問題、優化思路。先后深入杰瑞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等30余家企業的鋰電池分選車間進行現場調研,了解廢舊鋰電池處理設備的實際運行情況,掌握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難題。
經過2000多個日夜的奮戰,上萬次的實驗和改進,團隊終于研發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一體化環保破碎機、納米氣泡恒溫浮選機和多元耦合浸出槽,形成了獨特的“退役”鋰電池回收體系。這一創新成果不僅提高了廢舊鋰電池的浮選分離效率和金屬靶向浸出率,還為“退役”鋰電池處理企業提供了高效、環保、安全的解決方案。
備賽:團隊齊心協力,共赴金獎之路
“風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瀾之間。”這句話恰如其分地描述了“鋰想生活”團隊及其成員在競賽之路上的成長歷程。在獲得本屆“挑戰杯”國賽金獎榮譽之前,團隊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競賽經驗。近年來,團隊成員們積極參加 “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現已更名為國創賽)、大學生創業實踐賽等多項賽事。
“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比賽備賽期間,在學校的高度重視、校團委的組織保障、有關部門的全力支持下,參賽團隊發揮各自的專業特長,合理分工,通力合作,高標準推進、高水平執行、高規格呈現,做好萬全準備。
只有千錘百煉,才能鑄就卓越。耀眼的成就源自艱苦的奮斗,在備賽的關鍵時間,團隊成員相互鼓勵,夜以繼日打磨作品,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在備賽最關鍵的時候,大家每天除了上課,其余時間都在一起打磨作品,加班到凌晨是很常見的。但是有隊友們的相互支持,大家每天都充滿干勁!”團隊負責人聶春晨說。團隊指導教師周尚濤時常激勵他們:“十年磨一劍,靜心努力做好自己,保持自己選擇科研的初心和對科研的敬畏之心,勇于創新,勇于突破自我,定能取得非凡的成績。”
正是團隊中那種勠力同心的精神,讓大家歷經校賽、校內推選賽、省賽、國賽層層選拔,在眾多參賽項目中脫穎而出,斬獲金獎。
展望:以夢為馬,續寫綠色發展的新篇章
如今,“鋰想生活”科創團隊已經注冊成立了青島辰曦月閣循環科技有限公司,并成功為兩家企業直接提供了技術和設備支持,與16家企業達成了合作協議。技術方案得到了10余家單位的青睞。
展望未來,作為團隊的創始人,聶春晨充滿了信心與期待。“鋰電池回收領域對節能減排的需求永不停歇。團隊將繼續探索‘退役’鋰電池回收體系,為鋰電池回收行業的綠色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團隊成員將繼續深耕鋰電池回收領域,將回收技術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深度融合,不斷優化和完善技術方案,為鋰電池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全面解決路徑。向未來“城市礦山”進軍,在實現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齊頭并進中展現青年擔當! (通訊員:周尚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