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山東礦業學院畢業后,二十多歲的我懷揣夢想,來到地處大西南的原煤炭部煤炭科學研究院重慶研究所,從事煤礦瓦斯災害防治技術科研工作。科大“惟真求新”的校訓、“愛校奉獻、敬業實干”的科大傳統及老一代專家的熏陶,逐步培養了我獻身煤炭科技事業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學道德素質,也培養了我對黨的無限忠誠、對事業的執著追求。三十多年來,我以一顆獻身煤炭科研事業的赤子之心,不畏艱險,勇于實踐,大膽創新,帶領團隊長期奮斗在煤礦瓦斯災害防治的最前線,矢志提高我國煤礦瓦斯災害治理水平,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豐碩的科研成果。
從事煤礦瓦斯防治技術研究工作,必須親臨煤礦井下一線,不僅艱苦,而且經常要冒很大的技術風險甚至生命危險。工作不久,我主動要求參加世界性技術難題——突出、松軟煤層鉆孔技術的研究。為了現場考察風力排渣鉆孔成孔效果,我吃住在礦上,在幾百米深的煤礦井下一待就是十多個小時。憑著科學的方法和拼命三郎的工作精神,1998年在芙蓉礦務局珙泉煤礦的突出煤層實現了239.6m這一國內外突出煤層最大成孔深度,有效解決了煤礦突出防治難題,這是我工作以來取得的第一項科技成就。
此后,我連續瞄準若干對煤礦安全至關重要的技術方向,先后主持和參加完成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973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社會公益創新等項目22項,研究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2次,在國內外各種刊物發表論文4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21項。其中,我主持建立了“煤礦瓦斯災害預警技術及系統的研究”這項帶有方向性的瓦斯防治前沿技術,實現了煤礦事故的智能預警,為減少煤礦事故和人員傷亡發揮了重大作用,2016年被列為國家煤礦安全專項資金重點資助推廣的技術。
強烈的事業心和勤奮的工作熱情,讓我很快成長為全國煤礦瓦斯防治技術領頭人之一,并在“十一五”期間成為國家第一批科技重大專項的課題長。我帶領一個由重慶、西安、沈陽等三個國家頂尖煤炭科研單位參加的聯合課題組,在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大型油氣田及煤層氣開發”項目中,承擔了煤礦采動區地面井抽采煤層氣(瓦斯)技術研究。經過十年攻關,成功研究出煤礦瓦斯井上下全域采動抽采模式,開辟了一套煤層氣開發和煤礦瓦斯治理的新途徑,成為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十一五”“十二五”期間的重大技術突破。
潛心于新技術研究之外,我逐漸承擔了更重的責任。作為國家安全生產專家,我主持起草了多項重要的煤礦瓦斯防治技術法規、標準等。其中,主持起草的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防治煤與瓦斯突出規定》,首次提出了區域、局部兩個“四位一體”的綜合防突措施體系,為近幾年煤礦煤與瓦斯突出事故的持續減少發揮了關鍵作用。我熱心在全國煤礦宣傳、推廣瓦斯防治技術,近幾年對全國各省市、地方市縣管理干部、煤礦技術人員等進行的培訓達60多場,培訓上萬人。與此同時,參加了二十多次國內主要的煤礦事故救援、調查處理,堅持科學、公正的立場,發揮煤礦瓦斯災害的理論、技術優勢,協助指揮搶險救災、查清事故原因、提出措施建議。
作為一個有三十多年黨齡的黨員和瓦斯研究分院黨總支書記,我廉潔奉公、吃苦在前、率先垂范。我引導分院廣大黨員干部職工積極開展學習實踐活動,不斷創新思路,有效地推動了分院各項工作的科學發展。瓦斯分院黨總支2016年榮獲“中央企業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分工會 2015年被評選為“重慶市模范職工小家”,團總支被授予重慶市五四紅旗團支部稱號,我自己也多次被中共重慶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煤炭科工集團授予優秀黨員和優秀黨務工作者,先后獲國家四部委授予“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先進個人、孫越崎能源科學技術獎“青年科技獎”、煤炭工業技術創新優秀人才、全國能源化學地質系統“大國工匠”、全國能源化學系統“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
如今的我,作為中煤科工集團重慶研究院的首席專家、瓦斯研究分院院長,耐心地指導年輕的研究生、青年科技人員,通過言傳身教,把多年來建立起來的“瓦斯精神”傳遞給下一代年輕科技人員,培養造就一批守護煤礦安全事業的年輕科技英才。幾乎每個月,我都要去全國的煤礦基層,給煤礦科技人員送去最先進的技術,用自己的行動實踐著“致力安全科技、提升生命保障”的終身事業。
細細思量,這種“瓦斯精神”在讀書時就已沁入我心,每一位任課老師本著“為青年人鋪路搭橋”的精神,兢兢業業地教書育人。還有教師、輔導員、領導都帶學生下礦,同吃同住同勞動。第一次下礦,鉆井洞,聽見礦下那些支架板子在壓力作用下發出“啪啪啪”的響聲,是老師帶路,看到老師走在前面,心里有了底,就不那么害怕了。
選自《科大故事③》(2021年9月出版)(材料提供:孫東玲 整理: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