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洪芝指導學生做實驗
她是一名共產黨員,30多年來堅守科研一線,執初心為燈,腳踏實地做科研,詮釋了一名科研工作者平凡中的偉大。
她帶領科研團隊取得多項國內外領先的科研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多項獎勵。
和她有過接觸的同事、學生,談及對其印象,基本不會脫離這幾個詞:平實踏實、學識淵博……
“我認識崔洪芝30年,她做科研很有悟性和韌勁兒,始終是一個腳踏實地,又能仰望星空做科研的人,她為了材料學科一直在拼搏。”熟悉崔洪芝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蘊博教授這樣評價她。
堅守一線為初心
“中國‘卡脖子’的領域,一大半是材料問題”“新材料的確是當今科學技術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技術先導”“我國目前許多關鍵工業領域的材料問題沒有很好解決,影響了彎道超車”……說起執著材料事業,崔洪芝如數家珍。
1982年,崔洪芝考入大學,開始學習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當時對這個專業一無所知,認為這個專業枯燥乏味,有一些抵觸情緒。當她聽到老師說:我們國家鋼鐵冶金、石油開采、機械制造、航空航天等領域,之所以落后,關鍵是沒有性能過關的金屬材料,而要提高性能必須進行熱處理。老師的話激發了她學習材料專業的使命感,下定決心踏踏實實地學。
1991年,26歲的崔洪芝申請到了第一個科研項目——煤炭科學基金項目經費2萬元,研究煤炭行業大量消耗的高性能耐磨材料及制備技術,開始了她走進科研一線的征程。在此之后的20多年,她承擔了國家863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堅持在實驗室與團隊和研究生一起打拼,帶領科研團隊攻克一道又一道技術難關,開發等離子表面強化處理設備和工藝,填補了我國實用性高能束表面強化技術空白;不斷赴企業考察、試驗,主持完成“等離子控制原位冶金反應技術與工程應用”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并在機械、冶金、礦山、內燃機等行業廣泛應用……
在專注新材料研究的每一天,崔洪芝都用一種執著、沉醉、樸素的情感,踐行著為祖國強盛研究新材料的初心、使命。
一個“啃硬骨頭”的學者
“她是一名敢啃硬骨頭的學者”,崔洪芝的同事這樣說。崔洪芝說:“科研的長期性、艱苦性、連續性和難以預測性等特點要求我們耐得住寂寞、受得住考驗,要敢于闖難關、啃硬骨頭。”
近年來,材料的磨損、腐蝕性能不足、材料性能要求多樣化、成本高等一個個“硬骨頭”嚴重影響著發動機缸體、曲軸、礦井大型液壓立柱等技術,崔洪芝迎難而上。
既然是“硬骨頭”就一定會有大大小小的困難。每當團隊遇到技術難題時,崔洪芝總是鼓勵大家,“我們承擔的是國家重大科技項目,要為國家、行業、企業負責,這是我們的使命擔當。”
崔洪芝與團隊成員經過近五年的研發,開發了耐磨蝕組合材料以及高通連制備技術,“通俗來講,就是通過計算設計、高通量制備及表征技術,針對不同工況要求的靶向性能,快速優化出最佳性能的材料和工藝,給關鍵的零部件穿上‘量身定做’的耐磨耐蝕‘防護衣’,可延長使用壽命3倍以上。”崔洪芝解釋道。
30年來,無論是炎熱的夏季,還是寒冷的冬季,崔洪芝依然堅守在實驗室,穿梭于應用現場,一次又一次接受挑戰。一個個課題研究、一項項科研發明創造、一次次技術改進升級……
涉海高品質金屬材料、能源材料、高性能材料、極端環境下的耐磨蝕材料……一項項新技術在崔洪芝的攻關下,應運而生。近年來,崔洪芝主持國家級、省部級項目11項,在國內外重要刊物上發表科研論文100余篇,以第一發明人授權發明專利3項,被評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山東省先進工作者”等。
心系學科砥礪前行
在擔任材料學院院長、山東省金屬材料與表面工程技術中心負責人以來,崔洪芝帶領材料學科確立了“依礦向海,特色發展”的定位。
2018年2月,山東科技大學成立了新舊動能轉換研究中心。面對機遇,作為材料學科帶頭人的崔洪芝,選擇了依托行業和地域優勢,在學科內確立海洋材料、輕量化復合材料、新能源與環境友好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等特色研究方向,依托服務礦業打下的基礎,向著海洋和新興產業進軍,進行專業和學科方向調整。
崔洪芝帶領材料學科在工作思路、科研方向和重點突破上不斷探索實踐,努力破解難題,創新發展。2019年材料學科進入ESI前1%,獲批山東省海洋耐磨蝕材料工程實驗室等平臺。
說起崔洪芝,有人佩服她的才學,有人贊揚她的敬業,有人夸獎她的性格,有人羨慕她的運氣。在她的團隊同事眼里,每天穿梭在實驗室里的崔洪芝就是一個親切的師長,可愛的朋友,帶領著團隊不斷攻堅克難,取得新的進步。
崔洪芝培養了不少學生,學生魏娜、宋曉杰說:“崔老師經常告誡我們,既要踏踏實實做事,又要樹立遠大目標,只有這樣才能將事情做好,不留遺憾。”
崔洪芝心系學科的人才培養,她說:學科發展既需要“挖大樹”,更需要“育好苗”。為了培養團隊,提高年輕人的教學科研能力,幾乎每一個項目,每一次外出調研、開會,崔洪芝都會帶著青年教師一起參與其中。
照她的話說:“將年輕人發到跑道上,自然就能跑起來”。她希望帶動和激勵很多優秀的年輕人快速成長起來,希望他們放眼未來,出更多的創新成果,希望他們的發展像“射線”而不是“線段”。她對自己今后的定位是“多做助力,少做主力,重在帶動年輕人的發展”。在她的培養下,一批年輕人快速成長起來,團隊的青年教師田健獲批山東省優秀青年基金資助,被遴選為山東省青年泰山學者,今年又獲批“香江學者計劃”資助。
崔洪芝說:“我獲得了很多榮譽,很幸福很滿足,但也非常慚愧,因為有太多的遺憾,有太多需要攻克的技術難題。”
“她這個人細致又有韌性,做事追求完美。”材料學院黨委書記申兆亮這樣評價崔洪芝。正是這種細致堅韌、心系學科砥礪強行的追求,讓崔洪芝在科研、學科建設、學生培養上都取得顯著的成績,也凝聚起材料人勇往直前、創新不止的精神。(記者:韓洪爍)

崔洪芝在山東泰山學術論壇上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