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知道,要使科研、教育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必須要有經濟上的支持,要有財力的支持。
20世紀80年代,我們學校的發展在經濟方面的缺口很大,我們特采所審時度勢,制定了這樣一個政策:要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抓科研教育,一條腿要抓工貿開發。通過后者,增加經濟來源,支持教育科研。為此,特采所把節省下來的一點點科研經費選擇進行投資。
大家首選去附近的一個村莊開發石材。當地石材有一種紅色的花崗巖,名為“泰山紅”,這是一種很好的建筑石材。貨源找到了,可光有石材不行,關鍵要有貿易渠道。經請示學院黨委,我們成立了石材公司。新成立的石材公司一方面銷售自己的“泰山紅”產品,另一方面也經營全國各地的裝飾板材。
當時我的胃口很大。石材是我們國家的一個優勢,同時我有好多的同學、友人在國外,根據這些優勢,我考慮能不能把石材生意做出國門?有了這樣的想法,我一直在尋找這樣的機會。
有一次,在山東礦業學院培訓中心,學校組織召開了一次國際學術會議。我了解到,其中有一名日本代表來參會,他是日本礦山水污染研究會會長,名叫島田春生,他曾經在中國東北某大學學習過。
對島田春生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我直接到會場上找到了他。島田春生懂得一點中文,我與他交流基本沒有障礙。簡單寒暄后,我說明了來意,希望能與他進行合作。島田春生當時并沒有表態。
“柳暗花明又一村”,沒想到,一年后,島田春生一行5人再次來到中國。這次是他親自找到我,當面表示愿意與我合作,我有些喜出望外。面對做好石材生意、打開海外銷售大門的機會,我向島田春生介紹了我們公司的產品質量、銷售狀況,并向他推薦了產品。島田春生聽完介紹,考察了我們公司,考察了樣品,最后選定了一款紅色的裝飾板材,就是在南京長江大橋塔樓里面做裝飾的螺紋石。
1989年3月8日,我以石材開發部總經理的身份與島田春生在北京兆龍飯店簽署了會談紀要,雙方很快簽訂了訂(供)貨合同。拿到出口大單,我們公司按照協議著手準備,第一批有一圈圈螺紋的紅色螺紋石石材準備妥當了,報關以后準備出口。
當時學院領導決定組團出訪談業務。這樣,于當年的5月19日至26日,副院長李傳高為團長、包括我在內的4人組成代表團赴日訪問,就石材貿易問題與日方有關人員進一步洽談。到達日本后,日方做了充足的準備,買了10多輛運輸車,上面都漆著“中日礦業株式會社”——這是兩國合作組成的公司。我們一行4人受到了熱情接待,并順利完成了第一批石材出口的業務。這批業務得到了近百萬的利潤,還有幾十萬美元的外匯額度。
石材公司第一批出口業務一炮打響,這在山東礦業學院還是第一家!在山東礦業學院歷史上,這也是首次跟國外進行貿易,而且首次就成功了,并獲得了近百萬元的利潤和幾十萬美元的外匯額度。回來以后,我們公司把利潤全部上交給了學校。
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隨后,6月3日,法國兩位客人來校參觀,到石材開發部與我進行交談,客人表示愿意向國外客戶介紹公司產品。11月6日至9日,中國臺灣安一工作股份有限公司、美國杰生實業公司一行3人來校,與石材開發部進行商務會談,成功達成合作意向。11月8日,新加坡裕康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岳經武、鎮濤開發有限公司、海濤貿易公司盧冠華來石材開發部,雙方進行商務會談。11月10日,日本神奈機器工業株式會社顧問秋山元雄等二人來校,訪問石材公司,就合作問題進行洽談……
正當我率領石材公司甩開膀子準備大干一場的時候,由于某些因素,在情不得已的情況下,公司被迫中斷了所有貿易。盡管如此,我回憶起這段歷史還是引以為傲。因為開展工商貿易來支援教育,我們公司是山東礦業學院第一家!當時大家胃口很大,想打出國門,把生意做大,而且達到了目的。這說明我們團隊不僅能正式搞科研、搞教育,也可以通過各種辦法增加教育經費,讓教育科研事業得到更好更快發展。
我現在就是安享晚年,沒什么遺憾的事了。在平時的生活中,時不時地還有年輕人到我這里來咨詢,咨詢研究生怎么學習,產學研如何結合,教師、科研人員還能不能開公司等。對于年輕人提出的問題,我很樂意解答,他們也非常想得到一個過來人的指點,想知道將來的路怎么走。
記得有一名學生叫紀松濤,我們學校濟南分院畢業的。我感覺這個小伙子是棵好苗子,學生時期就免費給人家修理電腦,另外具有專業精神,十分好學。很多年了,紀松濤經常到我這里來,我把一些有用的書給他,做一些鼓勵、指導工作。慢慢地,我們成了忘年之交。
關于教師、科研人員開公司,我對年輕人說,過去的經驗可以借鑒,但不可以復制。這個要根據國家政策和學校的規定及個人的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我個人認為可以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長,從事產學研結合,從事成果轉化,創造財富。不過,這里面有體制的限制、政策的限制。有很多問題需要政府、相關機構和科研人員等共同探索解決。現在有的地方鼓勵科研人員到企業兼職,從事兼職所得的收入按有關規定進行分配;有的地方鼓勵科研人員“下海”自主創業,到經濟技術開發區、企業孵化園、創新科技區等園區創業,還保留其身份與職稱,創業所得歸個人所有;有的地方鼓勵科研人員與企業合作,共同組建項目公司,科技研發人員的知識、技術、知識產權作為商品,與企業簽訂技術轉讓合同,或者以技術入股,成果實施轉化之后,作為股東拿到合理的回報。
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而青年人要勇于探索、敢于探索,才能闖出一條成功之路。
選自《科大故事①》(2016年9月出版)(講述:李白英 整理:信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