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科技大學組建之后,正趕上我國高等教育擴招、大發展的好時機,迫切需要學校抓緊拓展和優化辦學空間,以提高學校吸引力和競爭力。當時學校硬件條件確實很差,無法適應形勢的發展要求。比如說,學校沒有正規的運動場;七八個學生擠在一間宿舍里,甚至在外租樓用作學生宿舍;想上計算機操作課的學生常抱怨上一次機要等1個小時;實驗室設備陳舊落后;青年教師住房條件尚未得到根本改善,等等。這個時候,學校在濟南、泰安兩地三個校園的面積之和尚不足700畝。發展規模與發展空間的巨大差距,成倍增長的學生與狹小、分散、捉襟見肘的辦學空間形成的強烈反差,嚴重制約了學校的快速發展。
如何擴大辦學空間、努力打造高水平的學府,是科大人的“當務之急”,也是我來校后同校領導們一起抓的第三件大事。
擴大辦學空間,首先要立足于到哪里辦學。
我們首先考慮的是泰安。因為學校的主要院系在泰安,人也比較多。由于新校區建設是學校建設史上一項規模宏大的工程,對基地條件、周邊環境、基礎設施配套以及社會功能要求很高。而學校與泰安市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協商進展緩慢,泰安新校區建設難以在短時間內取得突破。
因為在濟南也有校區,于是,我們又去征求濟南市政府的意見。濟南市表示歡迎,我們自然很高興,馬上成立了相關工作組,校址選在了十六里河。但到了當年年底的時候,因種種原因又擱淺了,濟南去不成了。
時不我待。2000年10月,我們幾個校領導和有關人員,到日照、煙臺、青島沿海考察,前前后后跑了28個地方,尋求在沿海地區建校的可能性。經過一個多月的考察、比較及與當地政府洽談,考察組看好了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
事關重大,必須群策群力。2000年12月2日,學校組織退下來的老領導、有威望的教授、正處級領導干部一共64個人到開發區考察,統一思想,集體決策??疾熘?,大家分組討論,每個組推選一位代表發言,充分發表意見。結果,大家一致同意在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建設新校區。12月3日,學校與開發區政府簽署了合作建設協議書。
就這樣,新校區的選址確定下來。
2001年4月28日,由我校、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中國留日同學總會3家簽署了《合作建設“山東省巖土結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協議書》,省領導批示:此項目很好,請省計委支持關照。
2001年6月21日,學校成立了青島創業基地工程建設指揮部。
2001年7月17日,省發展計劃委員會下達2001年省直部門第六批自籌基本建設投資計劃(魯計投資〔2001〕1143號),批準青島創業基地建設項目,學校青島科教園區建設正式啟動起來。
2001年10月28日,青島校區舉行了奠基儀式。11月26日,正式開工建設。建筑面積14.2萬平方米的青島創業基地,從開工建設到投入使用,只用了短短8個多月的時間。
2002年8月15日,經校黨委常委會研究決定,成立青島校區委員會,青島校區管理工作正式啟動。8月,濟南校區化工學院、動控學院、信電學院、經管學院等4個學院順利搬遷至青島校區。
當時來青島校區,正是大建設時期,條件很艱苦。學生9月1日就要入學,路還沒有修起來,教室宿舍還沒完全建好,整個校園還沒有完全平整……濟南校區師生最早過來的時候,面臨著許許多多的困難。那時候,從普通學生到校領導,大家都住在學生宿舍,吃在學生食堂,一塊兒排隊打飯,一起干事創業,風雨同舟,同甘共苦。
應當說,2002年,是學校發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我們不但使一座現代化的大學校園拔地而起,而且在假期短短半個多月的時間里運作上萬人次,使5000多名師生順利入住,教學、生活秩序井然。但這一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到處是挑戰和坎坷,充滿了困難和波折。在不斷來自外界干擾的復雜情勢面前,我們敢于承受壓力,勇于迎接挑戰,善于克服困難。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基地建設、裝備和人員、設備搬遷的過程中,全校師生尤其是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表現出空前的凝聚力、創造力和戰斗力。創業基地建設指揮部的同志搶時間,趕進度,抓質量,保效益,付出了大量汗水和心血,保證了工程按期竣工。基地的各個學院和“回遷”的“兩院一系”,表現出了十分可貴的大局意識和奉獻精神。通過大量艱苦細致、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保證了師生良好的精神狀態。教學和學生部門密切配合,在最短的時間里安排、調整了各類計劃,進行了周密的安排和布置。機關各職能部門深入院(系)、部,幫助解決具體問題。全校各部門、各單位心系基地建設與發展,從財力、物力、人力和精神上給予了最大限度的支持和保障。廣大師生以“發展科大,我在其中”的主人翁責任感,自覺融入學校發展大局之中,積極按照學校要求去做,保持了健康向上、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面。可以說,基地的建設與發展,凝結著全校上下的關注和期盼,凝聚著科大每一個人的信念和希望。
學校的建設和發展進一步得到了上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幫助和肯定。2004年,省委書記張高麗、省長韓寓群、副書記王修智、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邵桂芳和教育部副部長吳啟迪、張保慶等領導同志先后到青島校區視察,對學校的建設與發展成績表示肯定。省領導視察我校青島校區建設成為全省“突出發揮青島龍頭帶動作用工作會議”內容之一,中央電視臺、山東電視臺、山東人民廣播電臺、《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大眾日報》《科技日報》《科學時報》《支部生活》《青島日報》等全國和全省有影響的媒體多次報道了我校改革發展、黨的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及跨越式發展的情況。
在此,我十分感謝學校的廣大教職員工,他們身上體現了寶貴的“科大精神”。在短短十幾天的時間里,他們將孩子上學和入托的問題、愛人工作的問題、照顧老人的問題等等努力安排好,克服重重困難,做出了巨大犧牲,舍小家顧大家,保障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
我特別感謝當時的中層干部。這批40歲上下的干部們,充滿朝氣和活力,想干事、能干事、會干事,自我加壓、知難而上,一心撲在工作上,各項工作組織得有條不紊,井然有序。
我也十分感謝班子的所有成員,大家團結一心,共謀發展,盡職盡責,干事創業。
我還要特別感謝開發區的領導們??梢哉f,開發區領導的大力支持是我們成功實現辦學主體轉移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開發區對我們特別有誠意,土地費用平均下來是每畝2.8萬元,配套費都給免了,能優惠的地方都給優惠了,而且在新校區建設當年就建起了供熱站,實現了供電供暖供氣,這是很不容易的。在學校搬遷的關鍵時刻,特地指派一位副書記、一位常委和辦公室主任并成立領導小組和辦公室,專門負責做協調工作。
撫今追昔,我們更應該從內心深處敬佩開發區的領導和當時的“科大人”。
選自《科大故事①》(2016年9月出版)(講述:曹書剛 整理:田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