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童年是在國難當頭的抗日戰火中度過的,中學讀的上海真如中學就是在被日本炮火炸毀的暨南大學舊址(當時是上海最美的僑資大學)上建立的。我們中國近代史上被日本欺負得很慘,那時候我特別恨日本人,后來我就思考,我們落后挨打是因為我們科技不發達、國家不強大。那小時候我父親教導我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要為國家富強而讀書。
隨著我的不斷成長,我理解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就是上學的要好好上學,不辜負國家的培養,上班的要好好上班,努力工作,讓國家強大起來,這就是我們老百姓的“責”。我到了學校工作,學校就是我的天下,是安身立命之所,只要對學校發展有利、對學生成才有利的事兒,哪怕不是我的本職工作,我都要伸手管一管,盡全力去做一做。
20世紀90年代,在學校首個博士點申報的時候,雖然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但在初審投票時未能通過。我在多種場合參與過評審工作,對強弱高低尚有些判斷力。看過資料后,認為我校實力跟那些通過者相比并不遜色,我覺得我校確實受了委屈,應該申訴。主辦人員李斌、姚來昌也寫好了理由充分的申訴材料送到主管部門,結果對方以投票結果不能變更為由拒絕受理。學校一旦失去這次機會,一耽誤就是四年,損失太重。一想到此,真讓人著急。為了學校,我通過私人關系找到申訴渠道。經學校領導商議,并由我接洽妥當后,學校相關一行人直奔首都北京,有關領導聽取了姚來昌的詳細報告,并在申訴書上作了恰當批示,從此事情有了轉機,次年,學校獲批了首個博士點。
在學校首個博士點申報成功后,我應邀參加省屬高校重點學科(實驗室)的評審工作,在工作中頗受啟發,認識到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建設對學校發展的重要推動作用。我就向韓處長“哭窮”,我說:“人家山大、海大、石油大學都是有錢的老大,我們礦院是最窮的,你得多支持支持我們,即使不給錢你也該給我們評,到時候我們好到部里爭取進一步的支持。”韓處長說:“老袁你這種想法很好,好好準備材料。”我與同為評委的同事徐慶莘便及時向黨委匯報想法,受到黨委高度重視,并召開專題黨委會,再聽取我倆匯報后及時啟動申報工作,再次為學校發展贏得了機遇。
雖然跟分管教育的領導們有過交往,但從未為私事找過他們。從當權者處謀私利,在我看來那是自損人格、自貶人品。不論外界如何變化,我終身踐行公平、正義和責任的人生追求。
20世紀90年代初,省教委邀請我參加高校評委學科組。在評審中,山東某高校領導在評數學教授時學術成果分量不夠,評委們對此存在爭議。我堅持原則,頂住一定壓力在票決中投了反對票。我與那些執權者和參評者并無任何個人恩怨,斗轉星移,時過境遷,我從未為我所堅持的原則后悔過,時間會證明一切,而且不打不相識,還與當年存在異見的一位評委成了好朋友。有一年,我隨著省教委重點學科建設專家組到他學校聽匯報。見面時,他非常熱忱地握手擁抱,連稱“老朋友”,還向我的同行者說:“你們這位袁老師是錚錚鐵骨的真君子,難得!難得!”
我終其一生堂堂正正,剛直不阿,不求聞達但求無愧,善惡分明,鐵骨真君子的稱號我當得,我喜歡并以此為榮,以為是我人生最大的閃亮點,內心深處總留著傳統士人的風骨。我雖然快80歲了,但從來沒有放松過對自己的要求,常同學生講,要做一滴潔凈的小水珠,絕不做渾濁的水滴去污染環境,要盡量去做好事、做善事,也絕不做那種懵懵懂懂混日子和危害社會的人。
平生事,此時凝睇,誰會憑欄意。兩袖清風,鬢發蒼茫。憶青春,應無怨,艱苦創業百戰難,義結同仁甘奉獻。若有悔,生有涯,所做微,有心再報三春暉!
數字簡單可以勾勒出無限空間,詩言簡賅可以蘊意深厚情感。用這首拙作簡單回顧我的一生,雖然沒有做出什么宏圖偉業,但是一生正直坦蕩,無怨無悔,所以歲至暮年,身居陋室,卻笑得從容、愉悅和坦然,如同從心底開出的絢麗之花。
選自《科大故事①》(2016年9月出版)(講述:袁云耀 整理:宋榮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