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孕妇毛片丰满孕妇孕交,欧美疯狂群交一区二区视频,аⅴ中文天堂最新版在线,免费看无毒强奸片

X

科大學者/故事

張荷英:轟不走的學生
發布時間:2024-03-25 點擊:

七七級有個學生叫馮涇若,學習是出了名的用功,像個書呆子似的,人際交往不是很擅長,他就愛學習。讀大學前,他是兗州礦務局南屯煤礦采煤機組的維修工人,連高中都沒有讀完。但他愛學習,人家下班時間休息,他卻在學習。1977年恢復高考,他很順利地考入山東礦業學院。那個時代的學生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英語底子薄。之前的中小學教育連基本的文化課都無法正常化,很多學校更是連英語課都不開設,學生的外語,基本都是靠自學。而當時的社會,恰逢改革開放初期,大量引進外資和外來技術,對英語的要求很迫切。整個社會都洋溢著學習外語的激情,經??梢钥吹胶芏嗄贻p人拿著個小本子在背單詞。

一入校,馮涇若就開始拼命學習英語,他常說:“我英語不行,我就怕我英語跟不上?!痹诘V上的時候,他就喜歡搞點小技術革新什么的,對提高自己的文化程度極為迫切。升入了大學,更是貪婪地汲取知識,時間抓得特別緊,點點滴滴的時間都要用在學習上面。在校園,老師和同學們經??吹剿刻熳呗范际切∨懿?,背個書包,一個小黃書包。

大學畢業后,馮涇若又考取了我們學校的研究生,后來分配到上海煤礦研究所,成為煤研所最早的一批高級工程師。

七七級和七八級,在中國教育史上,是一批特別的學生。他們不僅是恢復高考的第一屆學生,更重要的,他們開創了一個積極奮發的時代。用功,是那個時代的特征。在 80 年代的照片展中,人們經??吹降木褪菍W習的鏡頭。而在高校,這個特征則更為明顯。當時,山東礦業學院并不是市中心,是農村供電線路,晚上經常停電。為了應付這種困難,好學的學生們都是自己備好蠟燭,一旦停電,就把蠟燭點上,繼續學習。下午課外活動時間,都不肯離開教室,都在教室里學習。當時,宣傳部有位姓嚴的老師,他有一個任務,就是課外活動時間到一個個教室里去轟學生。他一遍又一遍地對學生喊:“出去啊,都出去,不能在教室里學習了,老在教室里不行,要活動活動?!鞭Z學生離開教室,成為當時一道奇特的校園風景。

電自動化專業有個叫汪鳴的學生,福州人,學習也是出了名的用功。大學二年級要開電工原理這門課,他找到了我(我當時擔任系主任)說:“張老師,這門課我能不能不上?”我很奇怪,因為電工原理是電氣專業最基礎的課程,比較難學的。我問他為什么,他說:“我已經自學完了!”要知道,當時這門課的教材是西安交大新編的,連教這門課的朱老師也是剛拿到教材不久,同學們手中還沒有。我不相信,他說,教材中的題自己都會做了。他把自己做的習題交給了我,我轉給朱老師看。朱老師看過這些習題,立即對我說:“他不用學了!有些題,我都不準備講了,可這些題他也全做完了!”

沒有上電工課的汪鳴并沒有閑著,他們組織了一個學習外語的小組,跟泰安廣播局聯系,買了一個留聲機,幾個人在一起學英語。后來,煤炭部跟英國有個合作項目,做礦山支架,要送一批學生去英國學習,要求各煤炭高校都要推薦。我知道汪鳴自學電工學原理,又在自學英語,就跟他說:“汪鳴啊,有到英國留學這么個機會,我推薦你去參加。”汪鳴積極性很高,可是,后來一了解,汪鳴的年齡有點超了。于是,學校就聯系煤炭部幫他爭取。經過努力,汪鳴終于參加了選拔考試(當時,全國煤炭高校共考上了3名學生)。

就這樣,一批批拼命學習的學生走出校園,走向了社會,并以自己的優秀引起了社會的充分關注。記得煤炭部余部長說:“我到礦上去,怎么發現這些礦上的領導們大多是你們山東礦院的呢?”確實,前些年,礦務局的局長們、總工程師們很多畢業于山東礦業學院。記得 20世紀90年代,煤炭部調研畢業10年的大學生表現情況,兗州礦務局曾專門做過一個調查,并為省煤炭局形成了一個調查報告。調查以1977年以后這10年的大學生為對象。參與調查的人曾這樣總結說:山東礦業學院的學生就是棒,就是能干,能團結,學得也比較扎實,很受歡迎。

1988年,學院籌備校慶,經費緊張。有人就開玩笑說,讓張荷英去化緣吧,她的學生,不是正局長就是副局長了。

2016年6月,我看到一期《山東科大報》,報紙在第三版頭條刊發了一條消息,說測繪學院兩個“學霸”宿舍 12 名學生共同考研成功。其中,C5-638 宿舍的6兄弟中,左欣、張岱偉因學習成績優秀保送讀研,其余4人以此為激勵,日常生活中基本的任務就是對著課本學習,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學習上;A1-312 宿舍的 6 姐妹則互相督促早起背單詞、分享專業資料及高校信息,探討學習難題攻克惰性。實在撐不住了,就一起去操場跑步。每次大家有所松懈,就有人高喊:“我們一定行,我們必須行,沒有什么困難克服不了,只有不努力!”我突然有一種感覺,幾十年的時空,瞬間被連成了一條線。從轟不走的學生,到頻頻出現的學霸宿舍,從我校已有3位校友成為院士(科學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到數以十萬計在各行各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優秀校友,學習,已經凝聚成了這所校園的基因,正在一代代傳承下去。

選自《科大故事》(2016年9月出版)講述:張荷英 整理:孫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