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辦高等教育必須有國際視野,通過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了解最新學術動態(tài),促進教師科研水平的提升和教育質量的提高,同時,也可以增強學校與同行院校的學術交流。舉辦國際學術會議是個好形式,但那個時候各方面條件不是很好,特別是硬件方面,還有好多限制,辦起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我一直覺得要朝著這方面努力,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氛圍很好,應當乘勢而為。幾經努力,1988年,學校首次舉辦了國際學術會議,效果不錯,大家都很滿意。
那次國際學術會議的名稱為“現(xiàn)代采礦技術國際學術討論會”。學校對這次會議很重視,動員全校的力量精心準備了一年多。
思想動員做得不錯,學校確實把那次會議當作提升辦學水平的重要契機來對待。校黨委、行政部門給全校師生員工寫了一封信,要求大家充分認識這次會議的重要意義,振奮精神,團結一致,把各自的工作做好;廣大教師要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努力提高教學質量;擔負科研工作的同志要潛心研究,刻苦攻關,努力完成國家和省部科研項目,有關人員要精雕細刻,為會議準備出高水平的論文;管理人員要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做到“積極、主動、熱情、高效”;廣大學生要努力學習,刻苦攻讀,積極參加各項活動。全校上下都要廣泛開展“愛學校,做主人,學校興,我光榮”的活動,努力開創(chuàng)良好校風。
舉辦這種高水平的國際性學術會議是要花費不少錢的,當時,學校經費根本沒有能力承擔,我們就四處“化緣”,尋求支持。我們到礦上去,找校友、學生幫忙,他們對學校有感情,捐的也比較多,五萬的、十萬的,最后,幾個礦加起來捐了五六十萬,這在當時是個不小的數(shù)目。有了錢,人頭費、車馬費等就有著落了,心里也踏實多了。當然,學校內部老師是不要報酬的。
會議準備工作很充分。在提交會議的論文上,老師們狠下功夫,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把論文翻譯成英文,論文從校對到印刷出版花了不少的精力;學生也被動員起來,美化校園環(huán)境,文明禮貌,大家很用心,所有地方都清潔一新;后勤也不容易,采取了很多措施提高服務水平,有個女教師訓練了一批接待員,教她們走路姿勢、待人接物等禮儀,十分認真。
接待工作也沒出任何疏漏。那時候,交通條件不是太好,接站、用車的任務很重,要事先安排好到濟南機場、火車站、汽車站,以及到泰安火車站、汽車站的車輛,整天調車,沒白沒黑地忙,當時車少,煤管局、地質局、煤炭教育學院、煤機廠等兄弟單位的車輛能借來的都借來了,參會人員都被安排住到了學校對面的大酒店。
上級對這次會議很重視。當時的煤炭部叫作能源部中國統(tǒng)配煤礦總公司,總經理于洪恩到會作了題為《改革中的中國煤炭工業(yè)》的報告,趙志浩當時是山東省省長,他在會上發(fā)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泰安市市長王建功也在會上致辭。部里的、省里的、地方的重要領導都到會講話、指導,規(guī)格是不低的。據說,這次會議是煤炭系統(tǒng)高校首次舉辦國際性學術會議,對此,我沒核實過。
會議開得很成功。出席討論會的國外專家、教授30多人,分別來自澳大利亞、聯(lián)邦德國、意大利、印度、日本、波蘭、瑞士、美國、英國、前蘇聯(lián)、中國香港等11個國家和地區(qū);來自國內的專家、教授、學者、工程技術人員大約300人。會議交流論文180多篇,編輯出版了5冊論文集,其中,英文論文集1冊,這些論文內容涉及地質測量、采礦、礦建、巖石力學和系統(tǒng)工程等領域中有關的理論及生產實際中的問題,反映了最新的國內外采礦技術發(fā)展的全貌,學術價值、應用價值都很高。討論會設有6個分會場,采礦2個,其他分別是地質測量、系統(tǒng)工程、巖石力學、礦井建設。這次會議,學校還與8所國外院校和科研機構分別簽訂了合作協(xié)議或紀要,促進了與世界各國煤炭技術專家學者的交流。
這次會議對全校教學、科研、管理、服務各項工作都是一個很好的促進,后來,1991年又舉辦了一次,效果也很好。
舉辦國際學術會議不是搞形象工程,它一方面為廣大教師提供一個學術交流平臺,促進發(fā)展;另一方面開闊大家的視野,樹立開放的胸襟和意識。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們注重了對外交流與合作,我先后考察過英國、美國、印度,我覺得有很多可以借鑒的東西,有的是技術方面的,有的是辦學定位和發(fā)展方向的,比如,美國密歇根科技大學原先是以礦業(yè)為主的學校,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變化,早已發(fā)展成普通綜合性大學了。美國的能源已經超越了煤炭發(fā)展階段,我們國家將來也要超越煤炭階段,我過去講過:煤炭是我們學校的根,但一定要看到,遲早要慢慢變的,一定要發(fā)展其他的專業(yè)。后來,根據自身的優(yōu)勢,我們發(fā)展起了計算機專業(yè),當時計算機專業(yè)是比較超前的,吳哲輝、張孝令、周毓榮、袁云耀他們很能干,發(fā)展得不錯,連一些專家都感到驚訝:“你一個礦業(yè)院校,數(shù)學和計算機也發(fā)展得這么好啊!”我們后來由礦院改為科技大學也得益于有一個比較強的數(shù)學和計算機專業(yè)。
學校發(fā)展成為山東科技大學后,專業(yè)多了,從礦業(yè)學院角度講我們是老學校了,但是從科技大學的角度來講還是太年輕了,所以應當根據大形勢的需要,進一步凝練專業(yè)特色。而對于此,關鍵在人才,要引進人、培養(yǎng)人,要有一批好教師。有的人想調走,沒關系,我們的廟小容不了他,該放就放,否則,他看著你不舒服,心里沒勁,能干什么呀?總之,一定要有開放、寬廣的胸懷。
選自《科大故事①》(2016年9月出版)(講述:沈光寒 整理:秦曉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