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陳紹杰的簡歷,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學習和奮斗的足跡。
陳紹杰,河北定州人,2002年山東科技大學本科畢業后考取本校采礦專業碩士研究生,2005年研究生畢業留校工作同年攻讀博士學位,2009年獲礦山環境工程專業博士學位;現為礦業與安全工程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青島市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兼任學校特殊開采研究所副所長、礦業與安全工程學院院長助理、中國煤炭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測試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工程安全與防護分會理事、山東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秘書長等職務;2011年至2016年在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進行訪問學者交流……
自強不息 銳意進取
陳紹杰出生在一個農村家庭,父親是一名小學教師。受父親影響,陳紹杰自幼學習刻苦,成績優異。由于家里孩子多,生活困難,家中4個孩子,只有最小的他幸運地讀了高中、進入大學。心存感恩的他時刻銘記父母和兄姐寄予的期望,唯有用努力和汗水來報答。
1998年高考,因考慮采礦專業學費低,陳紹杰主動報考了山東礦業學院的采礦工程專業。雖然采礦工程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工作條件相對艱苦,但他對這個“艱苦”專業卻情有獨鐘,帶著夢想和強烈的求知欲,勤奮刻苦,始終保持著優異成績。上大學的費用對家里而言是一筆沉重的負擔,從大二開始直到畢業,陳紹杰每天都要到校外做3小時的家教,周末去泰山幫忙賣風景紀念品,以賺取學習生活需要的費用。
艱苦的生活成長環境,鑄就了陳紹杰刻苦努力、認真堅持的品質。正是這種優秀的品質保證了他在學習、工作中從未懈怠,以其驚人的毅力,一步一個腳印,向著知識的巔峰攀登,同時也實現了他人生的一個個蛻變……
勤勉敬業 立德樹人
陳紹杰深愛著自己的母校,更熱愛一批批充滿朝氣的學生,因為他常常把學生看作是當年的自己。每次走上講臺,看到一張張稚嫩而充滿朝氣的面孔,看到那一雙雙渴望和期待的眼睛,陳紹杰就會強烈地感受到肩上的擔子和深深的責任。
在教學中,陳紹杰一直秉承認真、負責的教學態度,始終貫徹教學支撐科研、科研反哺教學的理念,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和案例進行啟發式教學,把科研內容融入課堂,科研帶動教學,調動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和專業熱情,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陳紹杰先后為本科生講授“礦井特殊開采”“文獻檢索”“實驗力學”“礦山檢測技術”“科技創新”等課程并指導本科畢業設計和課程設計等環節。他結合學校重點實驗室特色編寫的具有煤炭行業特色和學科優勢的《實驗力學》講義和實驗室教學指導書,自2005年以來一直在采礦工程、工程力學專業使用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陳紹杰熱心參與學生科技活動,多次指導學生參加“全國高等學校采礦工程專業學生實踐作品大賽”并獲得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同時獲得校“優秀教師”“實驗教學改革獎”和“學生科技創新優秀指導教師”等稱號。
陳紹杰2012年遴選為碩士生導師,2015年遴選為山東科技大學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至今,陳紹杰已經指導5人完成碩士學業并獲得工學碩士學位,協助指導11人完成碩士學業并獲得工學碩士學位;指導在讀博士研究生1人、碩士研究生10人,協助指導在讀博士研究生2人;協助2人完成博士學業并獲得工學博士學位;指導和協助指導的研究生3人獲得國家獎學金、1人獲得山東省首屆專業學位研究生優秀實踐成果獎1項、6人獲得省部級獎勵。
陳紹杰非常重視學生思想教育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積極引導學生主動鉆研學習和“學會做人”,鼓勵他們勤思考、多鍛煉,做一名上進、博學、個性獨立的新型人才。他說,“教師就是學生的一面鏡子,有什么樣的老師就會教育出什么樣的學生,教師的一言一行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及行為。師德很重要,身為高校教師尤其要把師德修養放在第一位,因為我們面對的學生都是有思想、有見解、有個性、有自我價值觀的一代人。”所以無論是在艱苦的學習還是科研任務期間,他始終未放棄自身修養,以身作則,始終堅持立足于專業學習和科學研究。
不忘初心 努力攀登
陳紹杰由衷地熱愛自己的母校、熱愛著采礦工程這個艱苦專業,他常說“是山東科技大學培養了我,如果說我取得了一點點成績的話,那是山東科技大學教育、培養的結果,是采礦工程這個學科的成績”。
多年來,陳紹杰與自己的碩士導師、博士導師及創新團隊一起,以礦山巖石力學試驗和理論為基礎,致力于深井煤柱長期性能、覆巖變形及地表沉陷機理與控制的研究。他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項目、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特別資助、山東省自然科學杰出青年基金、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省部級及以上課題9項、企業委托課題20余項;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等刊物發表論文69篇,其中SCI、EI收錄31篇;出版著作4部;申請專利20余項,首位授權發明專利5項;獲中國煤炭工業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其中2項為首位、1項為第5位)、國家能源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首位),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第6位)、二等獎6項(4項為首位、1項第2位、1項第5位)、三等獎1項(首位)。他先后獲得“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全國煤炭青年科學技術獎”“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青年科技獎銀獎”“第十屆青島市青年科技獎”“青島市政府特殊津貼”等榮譽。
陳紹杰作為學校教育部創新團隊的骨干成員,在學校和導師的培養指導下,逐漸成長為科研水平高、組織能力強的青年學術帶頭人。目前,陳紹杰任學校特殊開采重點實驗室主任、特殊開采研究所副所長、礦業與安全工程學院院長助理,并與志趣相投的相關領域老師、同事組建了年齡結構合理、極具凝聚力的科研團隊。該團隊圍繞采礦塌陷機理、控制與環境治理,把特殊開采和礦山壓力相結合,以巖石力學試驗和理論為基礎,在深井煤柱長期性能、覆巖及地表變形規律與控制等方面進行了初步而較為系統的研究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山東科技大學搬到青島后,該團隊積極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投身于青島市政工程、地鐵工程中的基礎技術難題,協助建立了青島市地下工程研究中心,努力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作為一位青年科技工作者,陳紹杰經常深入基層,針對工程實際問題,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取得了較為豐碩的科研成果,為推動煤炭工程和巖石力學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在山東能源集團岱莊煤礦,為了做好條帶煤柱長期性能的監測,陳紹杰曾連續一個月每天中午11點下井安裝儀器進行監測,凌晨3點上井,天亮后和礦上技術人員一起討論方案。為了保證煤柱數據的持續監測,時常進入壁后采空區20多米處連接被矸石砸斷的監測電纜。
在工作中,陳紹杰堅持以集體利益為重,積極為單位分憂,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多次獲得“優秀共產黨員”“優秀教師”“優秀青年”稱號;在生活上,他一直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感謝父母的辛勤養育,感謝恩師的精心栽培,感謝親情無私的愛,感謝朋友溫馨的關懷。陳紹杰說,“我本來就是從農村走出來的苦孩子,是他們讓我在教學和科研道路上越走越好,我也將竭盡全力為我國高校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陳紹杰用務實的青春和辛勤的汗水書寫著自己的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