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延軍,現為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助理、教授,兼任學校煤礦安全開采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主任、中國圖像圖形學會虛擬現實與可視化專委會理事等職,主要研究方向為虛擬現實、科學計算可視化、多媒體技術、計算機圖形學、圖像處理等。
多年來,彭延軍始終致力于教學和科研工作,踏實勤奮,愛崗敬業,積極進取,追求卓越,在教書育人和科學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績。2014年被授予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精心教學 立德樹人
彭延軍自幼勤奮好學,成績優異。1989年9月考入山東礦業學院應用數學與軟件工程系計算機軟件專業,1993年被免試推薦為山東礦業學院計算機應用專業碩士研究生,1996年7月獲工學碩士學位。畢業后,留在母校成為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的一名教師。
教然后知不足。性格好強、對自己要求嚴格的彭延軍深知“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的道理。為了更好地適應高校教學需要,2000年9月他進入浙江大學CAD&CG國家重點實驗室計算機應用專業深造,2004年3月獲工學博士學位。畢業后,彭延軍放棄了國內大城市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聘請,毅然回到母校任教,以更高的熱情和更大的精力投入到了工作之中。
彭延軍教授常常提到,高等教育是以心靈塑造心靈,以人格造就人格的神圣事業。傳道,不僅要傳學問之道,更要傳為人之道;授業,不僅要傳授學業,更要催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師師德高尚,學生才能“親其師,信其道”,傳道授業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此,彭延軍始終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追求卓越,特別強調“德為師之本”,從點滴做起,致力于用人格魅力去感化學生、影響學生,把對學生的愛、對事業的執著,化為自覺的行動。
彭延軍教授常常告誡自己,作為一名專業課教師,教書育人的神圣職責需付出不懈的努力與追求,培養社會需要的優秀人才需辛勤的耕耘與勞作。從教近20年來,彭延軍始終堅守教學第一線,先后為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講授了《數據結構》《計算機系統結構》《虛擬現實》《科學計算可視化》《多媒體技術》等多門課程,平均每年授課600余課時。教學過程中,彭延軍力求精益求精,備課認真、扎實,并輔之以大量的前沿參考資料,力爭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讓學生充分理解所學知識且能學之以用,重點培養學生的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及創造能力。同時,他充分運用啟發式、討論式、提問式等教學方式,注重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且非常重視案例教學,做到重點夠、難點透,深受廣大學生的歡迎。
采訪時,同學們這樣評價彭延軍:“彭老師對待教學認真負責,語言生動,條理清晰,舉例充分恰當,對待學生嚴格要求,能夠鼓勵學生踴躍發言。”“彭老師課堂效率高,授課內容詳細,大部分學生都能跟上老師思路,學習氣氛活躍,整節課下來學有收獲,輕松快樂。”“課堂上,彭老師雖然不茍言笑,但他的專注讓每一位同學折服。在講課中遇到的每一個知識點,彭老師都會細細的講解,每一個難點都會用詳實的例子進行證明。而且,遇到課程重點、難點時,彭老師都會重復很多次,耐心地講解知識點的理論、實踐及其運用,讓我們印象更深刻。”“聽彭老師的課會有一種享受的感覺,彭老師總是有條不紊地將知識點逐層剝開傳授給我們,讓我們體會到知識的美。”
教學工作之余,彭延軍理論聯系實踐,深入開展教學研究,前后承擔省級以上教學質量工程和教改項目6項,其中:“基于煤炭行業和區域特色計算機專業建設的創新”獲中國煤炭教育協會優秀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學科交叉,理工結合,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創新”“構建研究生教育創新平臺,培養高素質人才”“構建‘三維四層次’實驗實踐教學體系,提升計算機類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分別獲得山東省教學成果二等獎。
潛心科研 勇于創新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彭延軍深知要想成為一名優秀教師,必須具備過硬的業務素質、淵博的專業知識、較強的科研能力。多年來,他始終堅持科研與教學并重,在擔任較為繁重教學任務的同時,力爭科研成果不斷突破。
在彭延軍的日程表上,幾乎沒有假期或周末的概念,除了上課和公事外出,每天的時間基本上都是在辦公室和實驗室里度過的。為了獲取研發數據,彭延軍經常深入礦山調研,冬冷夏熱,風餐露宿。有時,為了科研中的一個難點,連續多日精神高度緊張,苦思冥想,夜不成寐。
多年來,彭延軍執著探索,努力創新,先后承擔了“十一五”863重點項目、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十二五”863主題項目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山東省科技攻關、山東省教育廳計劃項目等9項;獲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軟件著作權5項;在《Computer Animation and Virtual World》《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 Science》《計算機學報》《軟件學報》等一級學術期刊和重要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40余篇,其中25篇被SCI、EI收錄。2008年年底,彭延軍作為“數字礦山”科研團隊的主要人員協助盧新明教授成功申報了“數字化采礦關鍵技術與軟件開發”863重點項目;2012年,再次協助盧新明教授成功申報了“數字礦山模擬與控制軟件系統”863主題項目課題。2013年,彭延軍作為第二完成人參與申報的“面向數字化采礦的軟件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他還先后獲得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青島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和三等獎各1項、山東省教育廳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4項。
彭延軍在開展科研工作的同時,堅持“教學科研相長,搞好科研促教學”的原則,善于把科研中的新知識、新成果應用到教學過程中,既更新、豐富了課程的內容,又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新能力。
“當老師,既有莫大的責任,也有無限的幸福”,當看到自己的學生成長成才時,彭延軍經常如此幸福地感慨。從事高等教育事業,有辛苦、有汗水、有感悟,然而更多的是收獲了幸福。
甘心奉獻 率先垂范
作為一名專業教師,彭延軍教授不僅出色地完成自己的教學與科研工作,而且能夠充分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進帶頭作用,任勞任怨,甘于奉獻,長期以來承擔了學院大量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管理服務工作,高質量地完成了各項任務。
自2006年起,彭延軍在做好自身教學科研工作的同時,參與了本科教學水平評估評建準備工作,與其他教師一道起早貪黑,天天泡在辦公室,認真審核各類教學文檔,規范教學材料,加強教學管理,建立健全教學規章制度,為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付出了艱辛的努力。近幾年,為了主動適應社會對信息類人才需求的新形勢,他作為骨干組織修訂培養計劃,積極探索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新載體,主動組織開展學院平臺課程和試卷庫建設,加強教學過程和教學秩序的監管,為促進學院教風學風建設做出了貢獻。他協助學院成功申報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國家級特色專業、學校首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山東省名校建設工程重點建設專業及《程序設計與數據結構》山東省教學團隊、“數字媒體技術”本科專業。
在學科建設方面,彭延軍作為主要人員參與學院成功申報了軟件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軟件工程博士后流動工作站及“計算機軟件與理論”山東省“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點強化建設學科、“礦山物聯網”山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及示范中心、“數字礦山與軟件技術”山東省高校重點實驗室、“軟件工程”青島市重點學科、“物聯網與軟件技術”青島市重點實驗室。
在人才建設工程方面,彭延軍作為科研團隊主要人員成功入選學校第一個山東省泰山學者攀登計劃以及第一批“領軍人才”計劃。由于彭延軍在教學和科研工作中的突出表現和所取得的優異成績,2010年晉升教授,2014年榮獲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三尺講臺詮釋了他的人生精華,凝聚了他對教育事業無比執著的深厚感情。“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彭延軍雖然取得了突出的成績,但他表示,成績已屬于過去,銳意進取、不斷創新是他不懈的追求。他將繼續用無私的奉獻、高尚的師德更好地詮釋教師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