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兩年半的關于科大精神文化的梳理、凝練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在達成廣泛共識的基礎上經黨委常委會研究通過正式發布,這是學校文化建設的一件大事,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校訓、校風、科大精神、科大傳統、教風、學風、校歌共同形成了科大精神文化體系的核心,是學校文化特質的精髓和靈魂,是形成學校辦學特色的一條主線,對廣大師生員工形成共同的思想觀念、價值判斷和價值取向意義深遠。
山東科技大學成立67年來,曾經四次主體搬遷、一次分散辦學、四次易址建校、三次骨干專業分出、兩次重新組建、五次更改校名、八所學校先后并入,歷經坎坷,始終搬不垮、拆不散、合不亂,愈挫愈堅,持續發展,從一所名不見經傳的煤炭職業學校發展成為一所以工為主,礦業見長,多學科相互滲透、協調發展、綜合實力和辦學水平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山東省應用基礎型省特色名校,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為經濟社會發展和以煤炭為主的能源保障體系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誕生于礦區、服務于煤炭,并依托煤炭發展壯大,因此,學校始建之初就孕育著煤炭精神,烙下了煤炭行業的印記。這種精神就是燃燒自己發光發熱的太陽石精神,這種印記就是煤礦工人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品格。正是在這種精神和品格的支配下,科大人把黨和人民的需要作為自己的選擇,把學校的發展當作自己的責任,把個人的追求融入到學校的建設發展大局之中。
在一次次搬遷中、在一次次并校中,科大人始終以大局為重,聽從召喚,努力克服條件艱苦、生活不便、重新建設所帶來的困難,哪里需要哪安家,艱苦奮斗,癡心辦學,雖歷盡艱辛而快樂其中,雖飽經風霜而無怨無悔,在探索辦好社會主義大學的征程中展現了自奮自勵自強、不垮不散不亂的堅強形象,彰顯了忠誠愛校的責任意識、堅韌不拔的事業追求、嚴謹認真的工作作風、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甘于奉獻的崇高境界和知難而上的責任擔當,形成了科大獨特的精神文化。可以說,科大精神灑落在學校的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角角落落,宛若點點滴滴雨珠滋潤著良田,又像粒粒顆顆糧食哺育新的生命,更似絲絲縷縷陽光照亮河山。
科大文化所形成的共同的價值取向和精神品格凝聚了歷代科大人的思想靈魂,融入了科大人的血液之中,支撐著科大人的內心,孕育了強大的精神力量,形成了科大人特有的精神品質,這一精神文化鑄就了學校事業的堅實基礎和輝煌成就。它彰顯著學校的特色風貌,昭示著學校前進的方向;它是學校生存和發展最穩定和最有活力的基礎,是學校建設發展的定海神針,是實現科大人夢想的金鑰匙,是科大人奮力前行的不竭動力和精神支柱。
67年風雨兼程,滄桑巨變。一代又一代科大人的傳承接力,乘勢而為。67年來,學校為社會培養了29萬余名各類人才,校友中成長出3位院士、6名“長江”、10名 “杰青”、3位世界 500強企業的CEO、9位省部級領導,一大批科壇巨匠、工程精英、政界要人和教育家、企業家、藝術家,群星璀璨,競顯風流,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科大精神文化體系是一個開放的體系,需要與時偕行,在深入研究、踐行培育、持續推進中不斷豐富完善。既要不忘本來,取其精華、用其精髓,守好科大文化的本根,傳承好科大文化的優良基因,又要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守正開新,使之在發展進程中傳承積淀、推陳出新、賡續綿延。
昨天,科大人躬身實踐詮釋著創業者、奉獻者的情懷,成就了今天的基業;今天,時代的車輪將在新的創業者、奉獻者推動下繼續前進。在前行的道路上,科大精神文化是科大人不可或缺的精神之鈣!我們深知,這種精神是一種真誠奉獻和執著奮斗的付出行為,是一種自我加壓、舍我其誰的責任意識,是一種自強不息、發奮圖強的精神追求,是一種鼓舞和激勵人們奮發向上的巨大力量。我們呼喚這種行為、這種意識、這種境界,更要凝聚這種力量!
愿科大精神文化永放光芒!(山東科大報2018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