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十九個教師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致信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從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態度、仁愛之心、弘道追求六個方面,全面深刻闡述了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時代內涵和實踐要求。勉勵廣大教師要以教育家為榜樣,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作為思政課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弘揚教育家精神,理應學在先、自覺走在前、擔當有作為,真正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足功夫。
一、深刻領悟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意義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圍繞高素質人才和科技制高點的國際競爭空前激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礎性、戰略性地位更加凸顯。黨的二十大報告把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單獨成章進行布局,為高質量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指明方向。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今年第五次集體學習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先導,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教育作為發展科技和培養人才的基礎,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在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的時代背景下,重視教育的基礎地位和鞏固其基石作用愈發緊迫和重要。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習近平總書記從“四有”好老師到“四個引路人”,再到“經師”與“人師”相統一和“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一直到提出教育家精神,一系列重要論述不斷深化我們對教師隊伍建設重要性的認識。教師隊伍與教育科技人才密切相關,教師隊伍是教育強國的第一資源,是科技強國的關鍵支撐,是人才強國的重要保障。興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必須將我國規模宏大的教師隊伍培養成為支撐世界上最大規模教育體系的“大國良師”。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史有一個寶貴經驗,那就是在不同的革命時期,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領域形成各種革命精神,引領各項事業不斷走向成功取得勝利。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特別重視對各種精神的總結凝練和傳承弘揚,對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干事創業的精氣神起到了巨大的凝聚和提振作用。當前,要建設強師隊伍,只有在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才能端正廣大教師自我定位,明確價值目標和奮斗方向,自覺匯聚起投身教育強國偉業的磅礴力量。
在推進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新征程中,弘揚教育家精神,能夠充分發揮優秀教師和教育家的榜樣作用,激發廣大教師“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的志向和抱負,必將為培養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提供強大精神動力。所以,此舉對于從根本上推動教育強國建設具有特別重要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
二、準確把握教育家精神的豐富內涵
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在內容上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崇道尚德、尊師重教的核心理念,既是當下廣大教師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歷史使命和時代重托的精神滋養,更是對中國教師職業精神的深邃凝練和時代升華,蘊含和體現著新時代中國教師鮮明獨特的精神氣質。
堅定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要求廣大教師心懷“國之大者”,忠誠于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堅守教育報國理想,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求落實到教書育人的全過程。
陶冶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強調教師對學生的人格感化和社會文化道德的示范作用。對教師來說,想把學生培養成什么樣的人,自己首先就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教師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模范行為影響和帶動學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
修煉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啟智潤心就是要啟迪學生的智慧,這就要求教師不能僅僅傳播知識,更要以高超的教育藝術,滋養學生的心靈空間。因材施教不但是對有教無類教育思想的傳承,更是教育公平的直接體現。因此,廣大教師要把自己的溫暖和情感傾注到每一個學生身上,尊重差異和個性多元發展。
秉持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探索精神。勤學篤行要求教師成為終身學習者,潛心鉆研,持續提升自我,不斷更新知識結構,升級育人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技能。求是創新則需要教師實事求是、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傳播真理,研究真問題,致力于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廣大教師要精于授業、解惑,善于應用優質教育資源,更新教育手段,創新育人模式,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涵養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樂于教導學生、關心愛護學生是教師的天職,不但是教師進行教育教學的情感基礎,也是教師熱愛教育事業最直接、最生動的體現。甘于奉獻強調教師要有熱心從教、精心從教、長期從教、終身從教的樂教情懷。
篤定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胸懷天下強調廣大教師要牢牢把握我國和世界發展大勢,放眼全球、心系人類文明進步,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促進人類共同進步。以文化人強調教師要堅定文化自信,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以寬廣的胸襟積極主動吸取人類豐富的文明營養,以文載道、以文育人。
習近平總書記對于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全面深刻闡釋,立意深遠、內容豐富,為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和教師專業發展指明了奮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三、自覺躬行教育家精神的實踐要求
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現代化不會從天上掉下來,而是要通過發揚歷史主動精神干出來。”教育家精神是指導廣大教師為人、為師的行為規范體系,作為共同的職業要求和價值追求,不僅需要理念上的共識,更需要在實踐中去身體力行地深耕。教育家精神不僅是教育家和優秀教師典型的事情,更是每一位教師的行為準則和奮斗方向。教育家精神的養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在廣大教師日常教育教學的時間積淀和實踐磨礪中,才能成為一種現實的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家精神中首要強調理想信念,體現了對教師理想信念要求的新高度、對筑牢教師信仰之基的新標準。“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總書記對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尤為關注,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了針對性的希望和要求。作為思政課教師,更要堅定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建設教育強國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性工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理論成果是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思政課教師要認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政教育的系列重要論述,堅定對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仰,自覺成為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的宣講者、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宣傳者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傳播者,既把自身的理想信念建立在對科學理論的理性認同上,又把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貫穿于思政教育教學活動的全過程,特別是在當下意識形態領域價值取向更趨多元多樣多變,意識形態斗爭形勢更加嚴峻復雜的情況下,我們必須遵照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政課教師提出的“六要”標準和“八個相統一”教學要求,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自覺樹好思政課教師個人形象和群體形象,把真功夫做在思政課堂上,把好成效講進學生心坎里,引導學生聽黨話跟黨走做時代新人,在平凡的日常思政教育教學工作中,以不平凡的高度自覺和積極作為來弘揚和踐行教育家精神。(作者:徐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