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前夕,全國5億多人,其中80%以上是文盲。1949年11月教育部成立,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1957年黨中央確定了新中國社會主義教育方針。1978年,黨中央確立了教育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優先發展戰略地位的思想。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是國家教育發展史的里程碑。1995年黨中央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2007年黨中央提出“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2010年頒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1年提出教育改革發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以立德樹人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發展全民教育、終身教育,建設學習型社會。2015年把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2016年黨中央提出推進教育現代化。2017年教育總體發展水平躍居世界中上行列。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黨中央提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021年黨中央提出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著力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教育強國”。
回顧當代中國教育歷程,新中國成立至今74年時間,黨的教育事業完成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的教育歷程,建成了當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保障了14億人民群眾受教育的權利,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9年,新增勞動力54.3%接受過高等教育,平均受教育年限14年。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把握好教育的根本問題、育人的根本、教育的根本任務,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成為學習大國、人力資源強國,國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進入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前列。
教育強國是一個中國本土的概念。《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第一次提出了“教育強國”。建設教育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途徑和基礎保障,具有先導性和引領性。
第一,必須堅持人民至上。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是人民性。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創造、集中人民智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實現教育強國。
第二,必須堅持自信自立。古代中國有豐富的教育思想,有眾多的教育名師、教育典籍,有璀璨的教育瑰寶、厚重的教育歷史,更有深刻烙印在中華民族內心的優秀教育傳統基因,即教育智慧。例如古代教育家的“教學相長”“啟發誘導”“因材施教”“循序漸進”“溫故知新”“言行一致”“改過遷善”等教育、教學原則與方法,是屬于中國教育思想遺產中的瑰寶。出現過如古代的孔丘、墨翟、孟軻、荀況、王充、韓愈、朱熹,近代和現代的蔡元培、楊賢江、徐特立、陶行知等教育名師,出現過如《論語》《孟子》《荀子》等教育典籍和《學記》等教育專著,出現過《帝范》《誡子書》《朱子家訓》《曾國藩家訓》《顏氏家訓》等家書家訓名篇。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中國共產黨人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錨定“四個面向”,同時,發展馬克思主義,發展中國教育科學體系。
第三,必須堅持守正創新。中國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動搖,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在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科技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辦以人民為中心的教育、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不斷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探索建立現代化教育體系,在歷屆領導集體共同努力下,貫徹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教育方針,堅持守正創新。
第四,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問題是事物矛盾的外顯,能否發現真問題,解決好問題,這是新時代的問卷,也是中國共產黨必須做好的答卷。堅持問題導向是對馬克思主義矛盾觀的發展。問題導向,是中國共產黨在工作和實踐中開局破題的關鍵。新中國成立后,國家發展中不同時期面臨著不同問題,有的來自國內,有的來自國外。我們也曾走過不少彎路。但中國共產黨擅于分析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合理途徑,總能見實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總是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前進的。”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中國的教育是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如何教育人,是教育的第二個問題。教育姓公還是姓私,是教育的第三個問題。人民滿意還是不滿意,是教育的終極問題。
第五,必須堅持系統觀念。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把教育事業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至今堅定不動搖。在社會主義事業系統體系中,這是教育事業的自身定位。
教育是一門科學,是一項系統工程。深化教育改革,在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宗旨下,考慮社會主義國家教育的公益性、公平性、科學性原則,教育事業涉及教育理念、教育體制、教學體系、教師學生學校家庭四位一體,這是教育事業的內涵定位。
“三個面向”即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是鄧小平1983年10月1日為北京景山學校的題詞。它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根據我國國情,從黨的總路線總任務出發,適應世界新的技術革命的發展趨勢提出來的。
第六,必須堅持胸懷天下。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政黨。無論是援非、“一帶一路”倡議、積極促成伊朗沙特和談,處處體現中國共產黨領導集體的深謀遠慮的智慧、為世界和平奉獻力量的擔當;無論是積極回應各國人民普遍關切,還是為發生饑荒水災地震等災害的國家和地區提供的無償援助,都是中國人民博愛情懷的體現。
74年來,中國教育走過了一條艱難曲折的道路,經歷了幾次關鍵的轉折,中國教育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展成為當今的教育大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以教育強國為優先發展,促進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文化強國、健康強國等建設。相信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依靠中國人民的智慧,中國必將為世界教育事業發展貢獻更大力量。
(作者張建英,系后勤管理處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