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稼先28年隱姓埋名、郭永懷舍命保護機密文件……”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邵勇用先進革命文化打開思政“話匣子”;
“科大精神是堅韌不拔,發奮圖強;學風是勤學篤行……”數學系主任趙文才在課前10分鐘的“思政微課堂”上,向學生講解學校精神文化;
“自動化的儀器、設備、系統是僅僅著眼于產品性能,還是需要考慮節能和安全?”在《自動控制原理》課上,王毅把專業與思政相融合……
“原來思政理論可以這么有趣!”電信學院通信工程專業大二學生王新元興奮地說。近年來,學校著力構建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十大”育人體系,合力打造“大思政”工作格局,有吸引力、有情懷、有溫度、有深度、有特色的思政“樣板”不斷涌現,受到學生的追捧。
案例教學“激活”思政課
“自入選第一批‘山東省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以來,我們就把思政課改革作為一項重大命題,在教學方法創新上做文章,把思政課建設成為學生真心喜愛、終生受益的優秀課程。”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逄奉輝這樣解釋思政課改革的初衷。在一次次調研、嘗試、研討后,形成了案例式教學方法,讓思政課“活”起來。
“飛馳的中國高鐵”“下洋捉鱉的蛟龍號”“遠望太空的天眼”……這是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常春在課上提到的案例,同學們圍繞“中國科技”熱烈地討論。“學生愿意來,來了愿意聽”是這堂思政課的生動寫照。
礦山綠色開采、新一代信息技術、“一帶一路”……一個個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的鮮活案例讓學生真心喜歡、終身受益。文法學院學生夏韋超說:“這些焦點案例是我們比較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拉近了理論與現實生活的距離,讓我們在思考具體問題中學到理論知識。”
“課內開花,課外也香”。老師們的案例教學從課堂搬到了網上,從課內搬到了室外,走出了一條“線上+線下”“課上+課外”相互配合、交互作用的嶄新教學之路。
在馬克思主義學院網絡教學平臺上,師生經常圍繞一些熱點話題進行激烈地討論,思政老師們運用信息化手段,在線答疑、提問、測試,開創“全天候”與學生面對面,讓學生時時刻刻都能感受思政教育的潤物無聲。“在網上和老師一起討論時事政治,比追劇、逛街有意義多了。”學生張艷說。
前不久,自動化學院近百名學生上了一節很特別的思政課,上課地點由教室變成馬克思主義學院“光輝歷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文化長廊,上課形式由ppt講解變成邊走邊看邊講。“接地氣”的思政課獲得越來越多大學生的青睞。“把課堂搬到室外,一面‘會說話’的墻,讓書上的內容一下子就‘活’了。”學習后,學生蔣宇鵬說。
“思政教育要結合學校工科特色,根據學生需要設計教學提綱,讓學生養成及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觀察、分析、解決問題,思政課才能入耳入心,立德樹人才更有力。”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郭加書告訴記者。
畫好育人“同心圓”
“和我們同專業的錢學森,放棄國外優厚待遇,歷盡艱難也要回國……”“我們專業的前沿技術,中國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比如計算機網絡與通信……”這些教學場景不是發生在思政課上,而是發生在《工業計算機網絡與通信》專業課上。
“家國情懷”“愛國主義”“民族自信”就這樣絲絲縷縷浸入學生心田,融入課堂教學中。
不僅思政課“動”起來,各專業課也充分發揮課程育人功能。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專業課教師聚焦“課程育人”課題,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挖掘專業課程的思政內涵和元素,讓知識從“有意義”變成“有意思”。
在國慶假期結束后的第一節課,《自動控制原理》課教師劉秀芝給學生帶來幾個問題,“同學們收看國慶閱兵了嗎?”“有沒有注意到裝備方隊的導彈?”“有沒有了解導彈的自動控制……”她結合這次大閱兵,引導學生既要熱愛祖國,也要從中汲取知識營養,把“專業課”烹飪成了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
把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堂,成為很多教學團隊的共識。電信學院應用物理系的老師們經常聚在一起,討論“課堂教學”到“課程育人”的轉變。“不少人談物理色變,怎樣能讓物理生動鮮活地走近學生,答案就是要貼近學生生活。”應用物理系黨支部書記王鵬介紹。《大學物理》任課老師周薇講到“能量守恒定律”內容,從“動能”“勢能”引出了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該系教師梁敏通過這樣的課堂教學獲全國高校物理基礎課程青年教師講課比賽一等獎。
剛上完《大學物理》的大一學生劉甜甜說:“現在的專業課太有吸引力了,我也從中認識到自己所學的專業是多么重要,更加確定未來的人生道路方向。”
“每一門課程雖然直接呈現的是知識與概念,但背后支撐的是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我們要充分挖掘工、理、管理、文、法、經濟等所有課程蘊含的育人元素和承載的育人功能,推動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校黨委宣傳部部長李克周說。
思政“有滋有味”有魅力
“房兵來學校講大閱兵了”“如此精彩的講座,讓我們長了不少見識。”前不久,軍事學專家房兵做客第22期“泰山講壇”,引起學生熱議。
這樣的思政教育可謂屢見不鮮。2016年以來,學校開設了“泰山講壇”,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學者來校作報告。《我國周邊安全環境與對策》《當前國際熱點和中國外交》《中國崛起的瓶頸與突破》等報告受到師生歡迎。“泰山講壇”讓理論學習實實在在涌入學生心田。
每一期“泰山講壇”,學生會干部王家軒都愿意去聽。“這些報告很接地氣,讓我了解最新國家政策,也獲得更大的自豪感,學習更加充滿動力。”王家軒如是說。
在山東科技大學,別樣的“思政課”越來越多,包括學校領導、典型模范、專家學者等為學生上“第一課”“宣講課”“答疑課”等。
“我們處在一個什么樣的時代?這個時代,給學校發展和個人成長帶來什么樣的機遇?同學們該如何度過大學生活,擔當重任……”開學伊始,校黨委書記羅公利為交通學院車輛工程專業2018級的同學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思政課。
“聽了羅老師的思政課,鼓舞我們在未來學習和科研的道路要更加努力,堅定信念,攻堅克難”。課后,學生閆笑笑說。
這是學校“有滋有味有魅力”思政課的一個縮影。像這樣的思政課會越來越多,李克周告訴記者,國內專家、學校領導為學生上思政課,是學校推進“三全育人”工作的一項扎實舉措和生動實踐,對于引導學生努力成長為勇于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重要意義。
“營養”思政補足精神之鈣
“一次在井下,宋振騏正和工人們在底分層搶煤,突然頂板來壓,一塊不算小的頂板眼看就要砸下來,宋振騏眼疾手快,一個箭步沖上去,用肩膀頂住了……”在學校出版的《科大故事》中,青年教師郝建讀到這里,動情地落了淚。他在面向本科生開設的《煤礦開采學》課程中講到:“我們從老一輩的教學與科研工作者身上,感受到他們將集體和團隊利益放在首位和腳踏實地工作的精神。”
機電學院2017級研究生曹昂,利用課外時間研制的消防機器人獲發明專利授權,實現技術產業化;礦業學院大三學生馬艷英歷經波折命運,仍然自立自強,充滿陽光,直擊生活的苦難……這些校園“名人”的故事成為“思政活教材”。
每年,學校都會評選“最美教師”“十大優秀學生”“五四團支部”“模范班集體”等,這些榜樣有學習優秀類、志愿奉獻類、自強不息類、就業創業類等,在講好科大創業故事、教師敬業故事、學生成才故事、校友成長故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山東科技大學教師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的思政工作之路——讓身邊的“名人”走進課堂。
一直以來,學校通過挖掘身邊的“名人”資源,發揮榜樣的力量,滲透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學生主動去走近榜樣、學習榜樣,起到了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
打造思政教育新生態
“無論是思政課程,還是課程思政,無論是講座報告的傳授,還是精神文化的熏陶,校園處處都是思政‘課堂’,處處都有思政‘飄香’,我們正著力構建‘十大’育人體系,讓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形成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的工作格局。”校黨委副書記尹華表示,這將是一場自上而下,全方位的思政改革。
廣泛、具體、鮮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為學生成長成才點亮了一盞明燈。“大學生應征入伍”項目和“大學生村官”“西部計劃”等成為熱潮,近五年,學校有近600名學生走向軍隊,報效祖國,有30余人榮立三等功,學校多次獲評省、市征兵工作先進單位;科技創新、社會實踐、志愿服務成為學生成長路上的亮麗風景,每年暑期,學校都有上萬名志愿者走進鄉鎮坊間、田野地頭、村莊庭院,奉獻社會,鍛煉品格,越來越多的學生結合國家和行業需求走上創新創業道路;學校文化建設成績斐然,“禮儀宣講團”“國旗護衛隊”“天齊合唱團”“紅藝坊話劇團”等一批特色鮮明的文化品牌潛移默化地發揮著育人功能……
思政“活水”真正涌入學生心田,更多科大學子懷著深厚的愛國、愛校情懷走向遠方。(記者:韓洪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