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下午5點55分,山東科技大學保衛處監控平臺的人臉識別系統后臺突發報警,系統顯示一名剛進入校園的年輕男子相貌特征與系統數據庫里的盜竊案嫌疑人高度相似。
監控中心值班隊員在仔細核對無誤的情況下,果斷出擊,迅速布控,動作嫻熟,一氣呵成,17:59分將嫌疑人劉某控制。
4分鐘的行動,一起盜竊案宣告“破案”。
“看臉”進門助力校園安全智能化
短短4分鐘,就能掌握破案線索、控制犯罪嫌疑人,秘訣究竟是什么呢?
時間倒退至5月2日,外來人員劉某混入山東科技大學,將偷竊目標鎖定在圖書館物品存放處的學生背包。
監控顯示,在中午12時左右,劉某趁著學生午餐時間,伺機而動。他避開值班人員及學生,翻開學生背包,搜索便攜物品和現金,盜竊得手后迅速逃走,恍若神不知鬼不覺。
校園110接到報警電話后立即趕到圖書館勘查現場,并在學校監控中心查看犯案時段的監控錄像。畫面中,犯罪嫌疑人的相貌體征清晰可見。安保人員隨即將劉某的照片上傳至監控平臺人臉識別庫。5日后,出現了文章開頭的一幕。
據保衛處副處長田凱介紹,近年來全國各地校園安全問題頻發,如何保護校園和師生,成為一項重要且必要的研究課題。從2018年起,保衛處建設兩套“人臉識別”系統助力校園安全智能化“別開生面”。
田凱所說的兩套“人臉識別”系統是學校在南北門、關鍵路口安裝具有人臉識別功能的攝像系統,一套人臉識別系統于2018年11月投入使用。保衛處工作人員將在學校有作案嫌疑的人員照片錄入系統,當嫌疑人再次進入學校時,人臉信息“秒識別”;另一套是公安天網系統,公安機關錄入高危人員、邪教人員、網上在逃人員信息,更有效的防范重點管控人員,當重點管控人員通過校門時自動觸發報警,“天網系統”成為守衛校園安全的一道有力防線……“人臉識別”系統配有人臉智能分析服務器、視頻云結構化分析服務器,總投資達40余萬元。據統計,這是人臉識別系統自建成以來成功識別出的第3個違法嫌疑人。從此,校園安全進入科技智能監管時代。
“一鍵報警”進校園
在山東科技大學校園里,有一些緊急報警設施。
5月14日,在J1教學樓西側,一名保安按下緊急報警設備。1公里之外的保衛處值班室隨即發出清晰的警報聲,值班人員隨即通過前置視頻設備與保安進行可視對話,幾名保安攜帶裝備迅速到達指定位置,嚴格分工,各司其職,控制現場……這是保衛處對遠程報警求助系統的演練場景,一次次的演練在保衛處已是常態。
此次演練之前的5月7日11點59分,一次真實的緊急報警事件深深地印在大家的心里。據一名保安介紹,“當天,在勵志坊附近的緊急報警設備被學生按響,值班人員通過前置攝像頭清晰地看到學生身后有零星火點,這是一次柳絮失火事件。”學校微型消防站消防隊馬上趕赴現場,不足5分鐘就將零星的火點清滅。
對于幾分鐘就能完成報警、接警、出動、滅火等環節,消防隊姜隊長告訴記者:“緊急報警設備的的確確方便了不少,讓我們能夠在第一時間了解現場情況,根據現場情況制定應急預案,不僅如此,一次次地演練,也讓我們更加冷靜沉著,我知道,畢竟,我們動作快一分鐘,師生就多一分安全。”
據了解,2018年末,學校投入10余萬元建設緊急報警設備。“報警求助系統是應對校園突發事件而設計的一套應急處理程序。”保衛處交通與技防科趙勝君告訴記者,“該系統具有多項功能,如學生校園內部求助、現場聲光警燈、攝像錄像等。當校園發生突發事件時,求助人按下‘呼叫按鈕’即可與校園110接警中心人員通話,接警人員根據事件性質和緊急程度,采取可行性救助方案,實現快速出警幫助。”
織密織強“安全網”
近年來,學校還在公共重點部位安裝高清監控探頭400余個,建成智能車牌識別系統、車輛行駛軌跡系統、紅外熱成像防火監控系統……一張“安全網”交織在校園每個角路。
“目標出現,目標出現!嫌疑人出現,注意安全。”“明白,馬上到”。兩分鐘后,幾名保安同時沖進教室,死死扭住一名神色故作輕松、正摸捏學生書包的男子。
這是發生在我校自習室的短暫一幕。而這一幕發生的前后,每個細節都被正在校園監控中心里值班的工作人員通過監控顯示屏看在眼里。
近幾年,學校安防系統不斷升級,形成了高清網絡監控新格局,傾力打造全域覆蓋、全時可用、全程可控的“智慧天網”,為深化我校校園立體化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車輛進入學校,會有動態軌跡圖”“局部發生火情,監控設備會報警”……記者了解到,在學校20多個主要路口處,都安裝了車輛行駛軌跡系統,有17處人流量較大的路口安裝了全景攝像機,另外在筆架山南北側、一些實驗室倉庫和廢棄物聚集地有紅外熱成像防火監控系統24小時“守衛”,這些舉措織密了校園“安全網”。
保衛處治安科張大鵬表示,“自從我校投入使用校園監控等設備,不僅給犯罪分子以有力的震懾,有效地降低了發案率,而且能夠實實在在地幫助保衛人員抓獲嫌疑人,從而為平安校園建設做出有力的‘技防’保障。”
每人一把“安全傘”
校園不是一片真空,總會有外來 “有害細菌”的入侵。平安校園需要全員參與,每個人都要提高自身安全意識;要以預防為主,加大自查自糾;要快速反應,能夠在出現突發事件時,及時制止、及時處理。
平安校園建設,歸根結底是要做好師生的安全教育,防患于未然,讓每一個師生都有一把自己的“安全傘”。
“晚上盡量不要獨自外出”“不要在行走中戴著耳機”,學校安全教育時時叮囑;“使用滅火器滅火要對準火苗根部掃射”,每年學校和各學院都會舉辦多次滅火器材使用培訓;“大家快用毛巾捂住口鼻,從樓梯有序撤離”,消防演練中,近千名學生現場體驗應急逃生場景……一次次語重心長地教誨,一幕幕場景的演練,“重視安全”不是一句口號,也不是紙面上的通知,而是體現在師生們的生活、學習、工作的點滴之中。
校內緊急報警系統、人臉識別系統、車輛行駛軌跡系統、紅外熱成像防火監控系統……這些安全“生命線”如星光一樣散漫整個校園,相互搭配、相互兼容,真真正正為撐起了 “安全傘”。
安全,看不到,摸不著,但又無時無刻不牽連著每一個人。保衛處處長申玉三表示,“我們時刻繃緊‘安全’這根弦,通過演練、講座、培訓等方式,一是讓我們的工作人員能夠更好地保衛校園,二是讓安全工作走進每一名師生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記者:韓洪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