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是大學的細胞,構成了大學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元。一所大學若想躋身一流高校行列,必然離不開一流學科的有力支撐。日前,學校召開一流學科建設推進會,聚焦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的發展,謀劃實現省屬高校“雙一流”突破。
近年來,學校面向國家重大戰略,聚焦行業安全需求,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全力以赴推進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高質量發展。高能級創新平臺建設實現突破,獲批全國重點實驗室;高層次人才引育成效顯著,引育以院士為代表的眾多國家級人才;高水平科研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累計獲15項國家科學技術獎勵。
教師團隊深入礦山一線
把井下當作“實驗室”
一直以來,塵肺病是煤礦礦工生命安全的一大威脅。在安全學院院長程衛民帶領下,學院教師團隊深入礦山一線搞科研,與礦工們并肩作戰。
團隊核心成員周剛介紹,為了觀測到第一手數據,他們不顧粉塵彌漫、高溫潮濕的惡劣環境,帶著沉重的儀器設備下井采集數據,常常一工作就是十多個小時。經過十余年艱苦攻關,成功構建我國首個粉塵理化特性數據庫,研發出的粉塵治理技術,解決了礦井綜掘面的粉塵防治難題。
這也是學校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教授們扎根科研一線,堅持創新發展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圍繞深地、深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形成了職業安全健康防護、地下工程災害防治、空區治理與生態環境安全、極端環境探測與海洋安全技術、智能安全與應急裝備等五個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主要學科方向,讓一流學科建設凸顯創新力。
“如何更好地保障井下工人的安全?”“怎樣把海下、建筑物下等危險特殊條件下的煤開采出來?”“如何通過技術手段讓礦工們免受塵肺病的威脅?”
……
對于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的教授們而言,如何在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不斷提高行業安全水平,是他們工作的重點也是難點。
在學校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蔣宇靜教授的帶領下,科研團隊教師常年穿梭于全國各地的礦井,經過多年努力,攻克了厚煤層安全開采理論技術體系。研發的儀器裝備不僅在國內廣泛應用,還走向了世界,為全球礦山安全開采提供了“中國方案”;為解決礦山開采領域安全技術難題,劉偉韜教授帶領團隊長期穿行在各個礦區、井上井下,歷經十多年科研攻關與工程實踐,形成了深部開采突水動力災害預測與防治理論和關鍵技術體系;陳紹杰教授帶領團隊“泡”在煤海里,為了“搶救”寶貴的第一手數據,他曾二話不說鉆進隨時有可能塌陷的采空區,不懈攻關下,建立起采煤塌陷地建設利用的關鍵理論與技術體系,讓原本附加值很低的廢舊采礦區地塊“變廢為寶”,在采煤塌陷地打造出“綠水青山”……
“生產一線就是最大的實驗室,是開展研究的寶地。”我國煤炭領域第一位中科院院士宋振騏曾這樣說。如今,在老一輩專家帶領下,學校一代代青年師生正踏實開展科研、教學,在奮斗中茁壯成長。
經過近20年長足發展,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現擁有3個國家級科研平臺;累計獲15項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近五年,獲國家級重大(重點)項目數十項,技術成果創造經濟效益超650億元,為一流學科建設提供了支撐。
培養優秀創新人才數百人
10位院士領銜“智囊團”
近年來,山東深入實施一流學科建設,打出推進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組合拳”。為提升一流學科建設水平,學校主動對接國家“雙一流”建設要求,按照以學科集群建設為主體、以學科交叉融合為路徑、以學科團隊建設為關鍵、以“揭榜掛帥”項目為突破的思路,進一步打造交叉融合、互為支撐的學科集群,為一流學科建設提供“引領力”。
為了更好培養安全領域創新人才,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實施“宋振騏院士班”等特色培養計劃,為學生提供頂尖的教育資源和科研平臺。形成“培養創新能力+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厚植家國情懷”深度融合的卓越工程師創新人才培養新機制。推出本碩博貫通培養體系,讓學生們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選擇最合適的發展路徑。
同時,該學科瞄準世界科技前沿,積極開展國際學術交流合作,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等50余個國際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
截至目前,該學科培養的人才中,已有6人當選中國兩院院士,涌現出全國勞動模范、“大國工匠”等勇擔當、創新強的優秀人才數百人。此外,該學科服務青島、山東區域發展的成效也日益顯著,培養行業人才30余萬人,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成立由10位院士領銜的一流學科專家咨詢委員會,這些院士如同學科發展的“智囊團”,為學科建設提供高端智力支持。
“未來我校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將面向國家重大戰略,服務山東省十強產業,以安全學科為引領,強化‘安全+’和‘+安全’的大安全學科體系,深度融合計算機、控制、電子通信等,形成安全引領、行業特色、信息支撐的一流學科建設體系,著力解決職業健康安全保護、深地資源安全開采等重大技術難題,當好省屬高校‘沖一流’排頭兵。”學校黨委書記王君松表示。(記者:任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