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打擊宣泄、VR放松……這不是科幻電影場景,而是學校最新的心理功能室現狀。
從開始僅有“心理沙盤”等簡單設備到數字智能設備滿滿當當的功能室,從最初只能“預約來訪”到現在全天候“數字科技”,學校利用科技賦能大學生心理健康,讓關愛悄悄發生了潤物無聲的“變身”。
“我們班有幾個同學上學期考試不太理想,問題不大,但是能明顯感覺到他們精神緊繃,有什么比較自然的辦法幫助他們呢?”5月6日,文法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趙海嘉向輔導員提出一個疑問。作為班級心理委員,趙海嘉時刻關注著同學們的心理狀況。
趙海嘉提出的疑問正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李淑娜思考的問題——心理工作不僅要面向特殊心理狀況學生提供心理撫慰,還應面向“問題不大但也有影響”的全體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到“數字化高科技”的“普世關愛”。“大家對心理健康關愛有刻板印象,以前提起來感覺是有心理問題才需要治療干預。”李淑娜說,“現在我們利用科技化手段,讓數據記錄分析學生心理,用科技設備提供日常關愛。”這樣就做到了既能為有心理困擾的學生提供專業的干預,又能為普通同學提供日常化的關愛,這是學校利用數字化、科技化開展的心理健康工作。
“2021年,我們重新裝修了心理功能室,2023年又建成心理一體化信息平臺,面向全校師生開放了網絡預約。”學生工作處副處長靳凱告訴記者,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近期全面開啟了陽光心理設備體驗,利用科技化、數字化手段滿足學生的心理服務需求。
“要用好數字化手段,首先讓數據紅線活動起來。”靳凱介紹,學校在每年秋季都會開展新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為每一位學生形成一份“心理健康狀況報告”,這將成為每位大學生心理關愛的“初始參考”;然后開展全校學生心理普查,篩查出需要重點關注的人員;輔導員根據調查情況開展談心談話,每個月將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形成“心理月報”上傳至學校心理一體化信息平臺。“已經連續五年對心理數據進行動態分析,我們的心理危機預警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都大為提高。”負責心理數據動態分析的孔愷臻老師說,“這也為學校心理工作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分析得到的每一個數據,都要精準呵護。”李淑娜表示,針對預警數據,學校設置了科技化的體驗項目。“把心理服務轉化為日常活動,吸引他們來玩,主要是為了消除學生對心理中心的顧慮。”通過陽光心理設備體驗活動,讓心理服務變得更加輕松有趣。“車技競賽”“痛擊壓力”……在兩個月的時間里,已有1800余名學生參與體驗,有效提升了學生對心理服務的認識和接受度。
趙海嘉同學作為班級心理委員,利用“職務之便”,為班里幾位精神緊繃的同學報名了心理設備體驗項目,通過“VR放松”“智能擊打宣泄”找到了久違的身心放松。
這次調解的成功并非偶然,作為班級心理委員,趙海嘉在陽光心理講堂系統地學習了心理健康知識,通過心理訓練營、心理設備體驗掌握了朋輩心理關愛技能。像他一樣的心理干部,還有宿舍觀察員和心理健康協會成員。學校打造了這樣從上到下密集分布的心理關愛體系,作為數字化關愛的延伸,彌補沒有搜集到的數據空白。
“這種體系的好處在于大學生不愿意與老師、家長直接溝通的壓抑情緒,可以通過心理委員組織的活動,去和智能設備互動,疏導壓力、緩解焦慮,而同學們在使用設備時產生的行為記錄都會匯總到中心的心理健康數據中,定期普查、一生一檔,更全面地監測學生心理狀態變化,實現關注、預警、干預、跟蹤的閉環。”李淑娜介紹。
靳凱說,面對數字化改革新形勢,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以科技賦能為驅動,用“新路子”開創“新天地”,探索多形式、多渠道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讓數據科技為師生服務,同時做好數據的保密工作,避免貼標簽,讓心理健康關愛發生質的變化。
正值初夏時節,萬物并秀。趙海嘉想利用自己學到的心理輔導技能,結合學校平臺數字化的智能數據分析,帶領同學們在墨水湖畔來一場“陽光心理團輔”。在趙海嘉眼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太陽。互相幫助、互相溫暖,才能讓校園生活生機勃勃。(記者: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