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從留校當輔導員,到后來在團委、學生處、宣傳部工作,十多年的時間里,形勢任務不斷變化,學生一批批入學、畢業,我與他們一起學習、一起活動、一起成長,這是我生命中最難忘的幸福時光。每每回憶起來,內心總有一種回到青春年少的沖動。
山東科技大學重視學生工作在省內和煤炭系統高校是有名的。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學校就制訂了“團結、勤奮、求是、創新”的校風。學生工作隊伍健全,制度完善,有一套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傳統作風。回想那時的學生工作,真是生動活潑、如詩如歌。
我們堅持“以學習為中心,以三好為目標,使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工作方針。
學校十分重視創造濃厚的學習風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大家提出要把過去耽誤的時間補回來。團的組織和學生會圍繞促進學習開展活動,圍繞學習做好思想工作。于是,各類學習競賽、作業展覽、經驗交流、互幫互學的活動很多。同學們不滿足于只學好課堂上所講的內容,在課外成立了很多學習興趣小組,個個廢寢忘食。自習課很少有缺勤現象,不交作業者極為少見,下午的課外活動時間也都在自學,我們考慮到學生們的健康,硬是往操場上“趕”他們。一些學習吃力的同學,抓緊一切可用的時間,每天早操后到教室學一會兒才去吃飯,晚上同學們都入睡了,他們仍在學習,星期日也不休息。功夫不負有心人,當時的學生學習成績普遍很好。1980年6月,在全國煤炭系統15所高校數學、英語統考中,78級分別獲第一名和第三名。
學校重視培養學生熱愛集體、吃苦耐勞的精神。老師對學生傾注著愛的潮水,以勤奮、平等、摯愛對待每一名學生,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思想境界。1978年3月,為迎接“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批外賓來泰山,泰安行署決定擴建岱頂賓館,學校承擔向山上運送磚塊的任務。許多學生爭著多背。煤田76班李業華同學一人擔了16塊,半夜即動身率先到達玉皇頂,然后到十八盤石階上接應后面的老師。
我校學生經常結合生產進行實習,一去就是幾個月。條件差、生活苦,大家克服了種種困難,圓滿完成了任務。做好事、愛護公物、維護集體榮譽蔚然成風。當時每個班級都有固定教室,燈具、門窗玻璃、衛生都由學生自己來管理。班干部的責任心極強,桌椅壞了主動找木工修理;風雨夜,摸黑去教室關好門窗;畢業班離校,班干部堅持站好最后一班崗,送走最后一位同學,把宿舍打掃得干干凈凈才告別母校。
學校注重培養學生干部,提高他們的責任感和工作能力。在張荷英副書記、李傳高副院長的大力支持下,團委多次組織學生干部、三好學生到北京、青島等地舉辦活動,到清華、北大、中南海、天安門城樓、人民大會堂、青島海軍基地、聞一多故居、海洋大學海藻實驗室、“東方紅”號科考船等,讓大學生見世面、長見識、增強國家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學校重視校園文化建設,豐富學生課余文化生活。1984年夏,我們發起成立了大學生藝術團,下設管弦樂隊、民樂隊、聲樂隊、舞蹈隊、曲藝隊,到上海定制隊服、到北京采購樂器,從曲阜師范大學、泰安師范專科學校請來教師,對一些特長生進行指導訓練,在校內外演出。
團委創辦了《礦院大學生》雜志,請北京軍事博物館書法家李鐸先生題了刊頭字。這個刊物不僅在校內發行,還在省內外高校中進行交流。我們還成立了“學生記者團”,利用廣播站、院刊宣傳好人好事,培養了一批“筆桿子”。為培養學生的能力,我們在學生中廣泛開展社團活動,成立了“學生科技活動聯合會”,開展課外科技活動。1988 年,學校安排教務處王明鎮、人事處趙鳳平、總務處宋奎武、改革辦蔣全法、學生處是我,一起去深圳大學考察學生開展勤工助學的經驗。回來后,成立“大學生服務中心”,來自山西的學生王青麗擔任中心主任,在校內開辟若干地方,組織學生自我服務。
學校注重改善教育方法,創新育人途徑,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利用暑假時間,組織學生走向社會,接觸工農,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那時,學生常到新泰崖頭礦、紅旗煤礦、翟鎮四槐樹礦、平邑石膏礦、新汶小港礦、鄒縣電廠、勝利油田及農村接受教育和鍛煉。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社會調查和技術服務,為礦上舉辦電鉗工技能培訓、巷道管理與安全知識培訓、錨噴技術培訓。參與絞車調試、地形測量、井下通風系統測定等技術工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學校還組織了多次新生軍訓,請泰安軍分區、萊蕪炮旅、泰西炮營等對學生干部進行軍訓,培養他們的吃苦精神,增強組織紀律觀念。我們多次邀請在工作崗位上做出成績的往屆畢業生來校為學生作報告,邀請了大連理工大學教授莊青、聊城師范學院教授劉大文、山東省青年干部管理學院教師張華、北京師范學院王殿卿來校給大學生作報告。這期間,學校特別重視學生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我們還摸索了一套“統一計劃、集體備課、分別講授、從嚴考核”的辦法,提高教學效果。
生動活潑的學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促進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同時,也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學生骨干,比如,我所了解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金之均、中國工程院院士顧大釗、黑龍江省煤安監察局長卜慶林、西藏自治區副主席董明俊、華北科技學院黨委書記卜昌森等,都是這一時期的學生會干部或品學兼優的班級干部。
選自《科大故事③》(2021年9月出版)(材料提供:李華中 整理:韓洪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