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山東綠能環宇低碳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里,一體化鋰電池回收處理設備快速運轉,源源不斷地將報廢鋰電池“變廢為寶”。
“多虧了山東科技大學學生創新團隊研發的新技術,讓我們更加高效、安全地分選處置退役鋰電池。”該公司董事長劉曉輝介紹,公司使用山東科技大學能源學院“鋰想生活”科創團隊研發的一體化鋰電池回收處理技術后,廢舊鋰電池浮選分離效率提高35%,金屬靶向浸出實現浸出率提高26%。
能源學院“鋰想生活”科創團隊成立于2018年,由該校35名在校生組成,其中,博士生5人、碩士生20人、本科生10人。團隊成立6年多來,已研發設計了帶電/熱解一體破碎、柔性脫粉、納米氣泡浮選、多元螯合浸出等一系列創新技術,破解了制約鋰電池回收行業發展的眾多難點堵點。
社會實踐發現鋰電池回收“痛點”
為什么選擇這個“賽道”?
“一個有意義的課題需要從社會需求出發,聚焦于解決生產生活中的瓶頸問題。”該團隊骨干成員、能源學院博士研究生聶春晨回答,這源于這個年輕的科創團隊在一次社會實踐時所發現的行業“痛點”。
2018年,“鋰想生活”科創團隊在一家經營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回收及梯次利用的企業實習時,發現“退役”鋰電池回收過程在安全、效率、環保方面都存在缺陷。
“廢舊鋰電池中有可觀的鋰、鎳、鈷、錳、銅、鋁等金屬元素,是寶貴的資源。”“我們為什么不將鋰電池回收設備的不同特性搭配起來,塑造一個鋰電池回收‘機器管家’呢?”在實習結束返校的大巴車上,團隊進行了一場“頭腦風暴”。經過一番討論后,大家達成了共識——開發一種簡單、便捷、環保又高效的回收方式,讓報廢鋰電池變成優質的“城市礦山”。
鋰電池傳統回收方式工藝復雜,高能耗、高排放,還會帶來二次污染。想要改變回收方式,對一群沒經驗的學生來說挑戰性很高。
返校后,“鋰想生活”科創團隊在老師的指導下,正式開始科創“接力長跑”。除了上課,團隊成員其余時間就待在實驗室、會議室里,查資料、做實驗、測數據、寫報告、談方案。團隊30多人也紛紛參與到固廢處理相關科研項目中汲取養分,并邀請在退役鋰電池清潔分選方面有實戰經驗的教授指導他們的研發項目。
每到假期,“鋰想生活”科創團隊還跑到企業生產車間里,不斷發現問題、優化思路。“鋰想生活”科創團隊負責人、山東科技大學能源學院礦物加工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蔣思奇介紹,他們先后到杰瑞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等30余家企業的鋰電池分選車間進行現場調研,深入了解廢舊鋰電池處理設備的實際運行工況,掌握生產過程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和難題。
2022年6月,在山東科技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支持下,“鋰想生活”科創團隊完成了《未來城市礦山——低碳循環利用新質“鋰”量領跑者》項目書,找到了讓報廢鋰電池成為優質“城市礦山”的創新“金點子”,當初的“選題”開始邁向現實。
一體化處理技術讓廢舊鋰電池“退而不廢”
歷時2000多個日夜、實驗分析1000多次、現場調研300多次、應用實驗1000多次,“鋰想生活”科創團隊終于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一體化環保破碎機、納米氣泡恒溫浮選機、多元螯合浸出槽,形成獨特的退役鋰電池回收體系,為退役鋰電池處理企業提供了高效、環保、安全的解決方案,實現電極剝離效率至99.8%、浮選效率高達99%以上、零廢浸出等多重優勢。
依托這些技術,團隊注冊成立青島辰曦月閣循環科技有限公司。今年年初,團隊受北辰先進循環科技有限公司的委托,為該公司優化了回收技術。現場試驗表明,應用團隊優化后的一體化鋰電池回收處理技術后,有價金屬回收率較之前提高了19%,每噸處理成本降低0.6萬元。
“我們的目標是進一步做深、做細一體化鋰電池回收技術,將其拓展成通用技術,用這種模式實現鋰電池全部資源再利用。”團隊指導老師周尚濤給學生們提出新的課題。這半年來,“鋰想生活”科創團隊對設備進行了多次迭代升級,以期實現鋰電池完全無害化回收利用。
目前,該團隊在退役鋰電池資源化利用相關領域發表高水平論文31篇,獲得授權專利3項,獲得省級及以上科創競賽獎勵140余項。團隊已經為兩家企業直接提供技術和設備支撐,與16家企業達成合作協議,技術方案得到10余家單位的青睞。 (記者:韓洪爍)

能源學院“鋰想生活”科創團隊成員在安裝測試鋰電池回收設備

能源學院“鋰想生活”科創團隊成員在調試一體化鋰電池回收處理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