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5月23日在美國費城雪姆油壓鉆機制造廠考察
我出生在山東省巨野縣的一個農村。1977年,中斷了十年的中國高考制度重新恢復,給了我選擇人生的機會。帶著對外面世界的憧憬,懷揣對知識的渴望,我考入了山東礦業學院煤田地質專業。離開山東科技大學的校園已經快40年了,但山東科技大學的精神早已深深植入我的心中,并影響和激勵著我不斷前進。
從平凡小事做起
有哲人說,能把平凡的小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我的人生歷程就是從平凡的小事做起的過程。1982年1月,從山東礦業學院畢業后,我來到了煤炭部147煤田地質勘探隊,成為一名分隊地質組巖芯鑒定員。
很多人都對那首《地質隊員之歌》耳熟能詳:是那山谷的風吹動了我們的紅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們的帳篷……歌曲充滿著樂觀向上的情懷和革命浪漫主義。但現實生活中的地質工作是很艱苦的,長年累月在野外工作,風吹雨淋日曬,滿身油污泥漿,行走在鄉間小路上。有人形容:遠看是個逃難的,近看是個討飯的,仔細一看是打鉆的。
艱苦的工作環境是磨練人的地方。巖心鑒定員做的是最基層的地質工作,我每天都要騎車跑野外鉆機,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晴天人騎車、雨天車騎人。我以苦為樂,認真工作,別人一天跑一趟鉆機,我一天跑兩趟鉆機,不分嚴冬酷暑,對鉆機新鉆取出的巖芯細心描述和鑒定,以保證勘探工作任務的順利進行。
野外工作生活條件艱苦,但我工作之余堅持讀書學習,努力向書本學習新知識、新思想,學習新規范、新制度,同時虛心向老師傅學習,向同事學習。對不懂的問題不斷鉆研,直到搞明白為止。堅持嚴謹的工作態度,每當我負責的鉆孔進入煤層地層深度時,我就一方面下好見煤預告,一方面主動跑到鉆場,和工人們一起守煤,自己辛苦一點,鉆機工人們可以減少上下一次甚至幾次鉆具。每當鉆機資料出來,我就加班加點,提前完成上交資料報告。
平時,我與工人們“打”成一片,主動融入他們中間,利用業余時間主動給年輕職工當輔導老師,補習文化課。我所在分隊參加補習的職工在中煤第一勘探局組織的考試中通過率最高。當時地質組的同事們心疼地勸我,“不要這么拼命地干,不要把身體累垮了,完成本職工作就行了”。由于自己的不斷努力和實干,得到了廣大職工和領導的認可和贊成。
在我當選團支部書記后,我積極組織團員青年開展豐富多樣的文體活動,活躍職工業余生活。由于工作努力,一年后,我被破格提升為分隊副隊長、黨總支副書記;1983 年底,被提拔為煤炭工業部第一勘探局團委書記。我堅決聽黨的話、跟黨走,緊緊圍繞生產經營這個中心,開展適合青年特點的工作,獲得了共青團河北省委、共青團邯鄲市委的表彰,受到了時任團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國青年聯合會主席劉延東的接見。1985年7月,我28歲擔任地質隊黨委副書記,1992年,36歲被任命為隊長兼黨委書記,這在全國地質系統是很少見的。
為職工辦實事謀利益
從走上領導工作崗位那天起,我就把為企業職工辦實事、謀利益,團結依靠群眾,帶領職工把企業做好,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20世紀90年代,正值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時期,地勘單位面臨嚴峻的生存危機,當時沒有國家項目,國家經費每人每年只有5000元,職工收入銳減,許多職工紛紛調離,人心非常浮動。全隊在職職工900人,退休職工300人。每天開門就要 3 萬元才能維持,每年約需1200萬元,但上級只撥給600萬元經費。在職職工和退離休職工一半以上的工資需要靠到市場上去掙。全隊職工一千多雙眼睛看著我,一千多個家庭在等米下鍋。怎么辦?如何穩定人心,帶好隊伍,度過難關?我深感肩上重擔的分量。
為了讓職工有穩定的收入,我帶頭學習和解放思想,并組織班子成員學習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政策,統一思想認識,在認真分析煤炭地質勘探市場變化的新形勢基礎上,不等不靠尋找出路,更新觀念“找米下鍋”,同時在全隊大力開展多種經營,組織廣大職工開展生產自救。我在全隊提出了“大力解放思想,多換思想少換人,不換思想就換人”的思路。當時隊機修廠面向市場的條件相對較好,而且開展對外經營已有一定基礎,理應成為隊里開拓市場的領頭羊。但他們在和隊里簽署承包合同時卻討價還價,不肯大膽走上市場,我表示不簽就換人,結果把他們逼上了市場。這一逼,就逼出了后來的全國稀土制造骨干企業;這一逼,就逼出了后來靠這個項目的效益,一度撐起了江蘇煤炭地質局收入和利潤的半壁江山。
當年很多職工對煤炭地質行業的戰略轉移不理解,我一方面積極推進全隊干群的思想大解放,一方面帶頭跑市場、上項目,千方百計拓寬企業生存空間,并通過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多渠道的就業安排,幫助職工從對國家政策的不理解到理解、支持,再到積極參與。全隊職工人心穩住了,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職工收入大幅增加,為147隊后來的快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管理基礎,鞏固和提升了其市場占有份額。
1995年,我39歲時被提拔為煤炭部第一勘探局副局長,1998 年任局黨委書記。2003年調任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水文地質局局長。
我上任第一件事,就是組織全局開展解放思想、加快發展大討論,通過大討論換來思想大解放,找準并解決了水文局在較長時期發展定位不清晰的問題,即主業不突出、沒有核心競爭力的問題,明確了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為主導產業的發展戰略,并以三大產業調整隊伍和布局,采取激勵機制,大膽選賢任能,激發了全局的發展活力和潛能。
經濟的快速發展,直接帶來職工收入的增加和生活的改善。全局職工工資增長了一倍,解決了12年沒有解決的漲工資等遺留問題,更重要的是,解決了全局職工住房難的問題。當時局里干部樓已完成設計正準備施工,我上任后果斷叫停,重新規劃設計,先蓋了全局職工宿舍樓,全面改善全局職工住房條件。我的這一決策,受到全局上下一致好評。在擔任水文地質局局長的6年里,實現了水文地質局從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系統排位倒數第三,到成為實力雄厚,國內外市場擴大,經營收入、利潤收入逐年遞增,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強局。
堅持改革 創新發展
2009年,我奉調進京,擔任中煤地質工程總公司總經理、董事長。作為大型央企的領頭人,我把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特色央企作為奮斗目標,并為之進行了不懈的探索、開拓和創新,帶領企業不斷發展壯大。
中煤地質工程總公司在總局系統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但一直發展不快,規模不大。我上任后,明確提出了“以礦權經營、礦業開發為主導,鞏固和加強地勘及延伸業生物工程、節能環保和商貿物流多產業協調發展、國際國內并重”的產業發展方向,主持制定了“堅持一個中心、實施兩項工程、推進三大創新、發展四個板塊、加快五個轉變”的12345發展思路,明確提出職工“雙富”(富腦袋、富口袋)工程。加快企業由傳統型、施工型、粗放型向科技型、管理型、效益型發展模式轉變。2015年,面對新的形勢和新的任務,我再次提出“圍繞一個目標、堅持兩個理念、實施三項戰略、推進四個轉型、完成五大任務”的“十三五”創新發展新思路。
七年間,我帶領總公司干部職工搶抓有利機遇,先后取得(或控股)各類礦權66宗,其中包括2個頁巖氣區塊、1個內蒙古整裝勘查區和3個集中勘查區(內含24宗礦權),總面積逾1萬平方公里。在內蒙與核工業208隊一起探明了一個世界級大型鈾礦,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找到了一個中型鈾礦,在境內外地質找礦和地質調查工作中發現多處銅、鉛、金等金屬礦體和伴生礦產;在貴州六盤水煤田煤層氣基礎地質調查中,發現煤系地層三氣含量達到工業含量,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成功運作2個境外礦權,完成了以靛頭煤炭探礦權為載體的中煤大地公司股份制改造并80%股權轉讓工作,參股境內外煤炭開發企業 3 家,取得了逾14億元的股權轉讓和礦權經營收益。其中,中煤大地公司 80% 產權轉讓工作,使國有資產增值1.72萬倍,創造了一個神話般的奇跡。我還組建了國家級礦山搶險救援隊伍,參加了多個重大礦山事故搶險救援,其中山東省平邑石膏礦坍塌事故搶險救援歷時36天,成功救出4名被困礦工,開創了中國礦山救援史上第一個通過地面打孔救援的案例。為解決總公司職工住房困難、改善辦公條件等問題,總公司班子集體決策,先后在涿州購置土地100畝修建職工住宅樓,在北京市石景山區購置面積約 1.5萬平方米新辦公樓一棟……我們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創新,為企業的發展注入了活力與動力,推動企業實現了一個又一個跨越,使總公司成為一家優勢明顯、重點突出、布局合理、經濟增長迅速、利潤豐厚的現代化大型企業。
七年間,總公司累計實現經營收入94.34億元,利潤總額14.61億元,經濟增加值9.62億元,資產總額達到22.21億元(不含38個煤及多金屬礦權的價值),資產總額較2009年的5.2億元增長了327%,先后榮獲中國煤炭地質總局利潤增長特別獎、經濟增加值增長特別獎、礦業權增加及效益特別獎;榮獲中國地質協會2010、2013年度“十大找礦成果獎”,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學會“2015年度地質科技十大進展獎”,以及“全國地質勘查行業先進集體”“中央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中央企業優秀社會責任實踐獎”“首都文明標兵”和“全國文明單位”等多項殊榮。
有媒體曾經這樣評價:中煤地質工程總公司通過更新思想觀念、創新發展思路、優化產業結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找到并建立起一套適合自身產業特色的發展道路,成為中煤地質工程總公司新的發展模式與跨越式發展的動力支撐。
會當擊水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現在我已退休,又被中國地質學會第十二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推選為中國地質學會第一屆監事會監事長,為我國地質事業繼續發揮余熱。回首我從山東科技大學(原山東礦業學院)畢業后工作的歷程,無論是我所領導企業的成功,還是我個人事業取得的一點成績,都離不開黨的培養,離不開不斷地學習,離不開腳踏實地的努力,也離不開思想觀念的更新、發展思路的創新,對于我而言,這一精神和品質的形成,又主要來源于、歸功于我的母校——山東科技大學的培養。
感謝您,我的母校!感謝您,山東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