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我進入山東科技大學機械電子工程學院,學習“物流工程”這個在當時還是新名詞的專業。
初到科大,我便迫不及待地參觀學校的圖書館、教室等,科大濃厚的學習氛圍深深地打動了我。高考前有人說“進入大學就輕松了”,然而四年的科大生活告訴我,大學同樣需要好好學習。在科大,同學們勤學篤行的學風、孜孜不倦的求學精神感染著我,而我在物流工程的領域的知識積累從無到有,為之后的求學奠定了基礎。
在結束四年科大求學之旅后,我進入上海交通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繼續攻讀研究生。在那里,供應鏈管理、系統優化、大數據建模等一系列新興的領域沖擊著我的認知,我相信未來的社會將會因此發生極大的改變。在交大讀研期間,我繼續發揚“堅韌不拔、發奮圖強”的科大精神,刻苦學習,努力鉆研,成績名列前茅,多次獲得學校獎學金,畢業后被推薦到會計師事務所任職。
2014年,因父親身體健康原因,我放棄了在上海薪水豐厚的工作,回到家鄉威海開辦生態莊園。莊園位于威海的一片海邊,靠海臨湖倚林擁島,有海中湖、湖中島,由于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優勢,受到廣泛關注,莊園先后接受了威海電視臺、榮成電視臺、臺灣電視臺《寶島魚很大》欄目組入駐拍攝,2015 年獲得“省級農業旅游示范點”稱號。
創業之初,我對莊園進行了初步規劃,共分為三期工程。第一期主題是夯實基礎工程,主要建設項目是基礎工程建設、生態餐廳、采摘大棚、垂釣池和森林牧場建設;第二期主題是建設宿游場地,主要建設項目是兒童水上樂園、婚紗攝影基地、高爾夫水上練習場、芳草園、特色住宿、野外拓展基地等;第三期主題是塑造休閑文化,主要建設項目是中歐國際高級游艇俱樂部、養生學堂、國學堂等。
對于過去基本沒有接觸過農業的我來說,這樣的創業遭到了多方的質疑。面對質疑,我堅定地認為,清華海歸能養豬,我怎么就不能辦農莊?創業關鍵不是技術,沒有技術,我可以學,也可以聘請有技術的人才,重要的是要有創新的理念以及永不放棄的決心。本著這樣的想法,創業之初,我就有了與本地其他農莊不同的定位。
園區建設依托海邊的自然風光,采用農業生產的綠色環保無公害型生產模式。通過與中科院合作,引入特殊的種植土,采用恒溫大棚,以科學的力量種植讓人吃得放心的無農藥綠色果蔬。
產品做出來了,如何推廣出去,如何進行管理,一道道難題擺在我面前。我一個人既做市場開發又做內部管理,白天在莊園里忙里忙外,晚上學習各類專業知識。憑借著堅韌不拔的精神,公司在威海市逐步站穩腳跟。
之后,我通過引入專業營銷人才、與旅行社合作等渠道,充分利用自己在物流方面的知識和人脈,將產品送往全國,力圖走出一條不一樣的生態農業之路。
在管理方面,我運用自己所學知識,逐步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運營機構,制訂了完整的規章制度,實施科學化、規范化的管理,建立新型的企業文化,實現“自然、人文、科技、服務”一體化。值得一提的是,我相信生態農莊未來的發展之路,不應該只是在生態產品上,更應該是創造一種人文的生態氣息,讓人們認識到養生的重要性。為此,我規劃在未來園區內開設一所養生學堂,通過教授人們養生常識、瑜伽、中醫等綜合知識,從意識上加強人們的健康理念。在產品創新方面,我傾向于將產品做到極致,特別是創業初期,主攻婚宴市場,加快資金回籠。雖然從來沒接觸過婚宴市場,但我創新性地把保險代理的模式引入到婚宴市場推廣中,效果非常明顯,在短期內就滲透了周邊整個市場。
創業之旅并非一帆風順,行程中困難重重。困難之一是資金,莊園同科技型、生產型企業不一樣,投資回收周期長,不大受投資商歡迎。但我沒有放棄,相信終有一天會找到合伙人。前期,在管理模式及人員配備方面,由于之前沒有接觸過生態旅游行業或酒店行業,也沒有接觸建設工程相關的知識,所以一度迷茫和無措,不知道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模式。在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爬起的過程中,我摸索出了一條“高層管理定方向,中層管理用專業”的模式。創業過程中,我還經常要面對他人和自己的質疑。我回威海創業后,有些人說“一個研究生應該留在上海工作”,而也有一些人質疑“一個書呆子,也能干好生態農業”?我經歷了很長一段消沉期,但我堅持了下來,時間治愈了一切。
在莊園逐步步入正軌后,2017年,我將莊園引入外包管理模式,待莊園運行平穩之后,2018年,我回到上海交通大學商學院任職。我沒有因角色的轉變而落寞,我深知,人生的每段經歷都是寶貴的財富。這15年里,前一半我在經歷著美好純凈的校園生活,中間一段我為夢想拼搏了一把。后三年我回到了交大的校園,在這里結識了自己將相伴一生的人——我的先生,我先生是管理科學與工程方向的教師。之后的人生,我不知還會有多少變數,但回首過去,緣起科大物流,見證物流的最新發展,我可以自豪地說“青春無悔”。
選自《科大故事③》(2021年9月出版)(材料提供:馬源 整理: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