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新中國70華誕之際,我校礦業學院院長譚云亮教授收到了一份特別禮物。他在京西礦區的木城澗煤礦穿過的井下工作服,被洗凈熨好、疊放整齊,從北京寄送到山東科技大學。隨之而來的還有一封特殊的信件——昊華能源公司木城澗煤礦的感謝信,感謝他多年來與木城澗煤礦一路同行、并肩作戰。
暑熱尚未褪去的午間,譚云亮重新穿上了這身陪伴他多年的工作服,拿起他那最珍貴的“榮譽礦工”獎牌,朗笑著拍照留念,臉上激動的紅潤還沒有消散。他對記者說,這是32年堅守京西的最好紀念。
從1987年讀研究生期間起,譚云亮就和京西煤礦結下了不解之緣。在這片宋振騏院士、宋揚教授進行過改革的礦區,譚云亮以實際行動踐行初心,為它的安全與發展保駕護航。在京西礦區轉型之際,這身工作服、這封感謝信,將現在與過去再次緊密聯系起來,鮮活的一幕幕又在譚云亮眼前浮現……
勇挑重擔,他是現場的總工程師
在京西礦區,幾乎所有工作人員都與譚云亮熟識。他的學生說,老師一下井,工人們就紛紛和他打招呼,叫他“現場總工程師”。
譚云亮的同事和學生們都說,這個稱號貨真價實。1987年開始,他為了獲取巖層冒落時的預報信息,早上6點就下井,連續工作17個小時,直到為預報巖層坍塌決策找到依據;1989年,他剛結婚就去礦上待了一個月,只因為那是門頭溝礦堅硬頂板控制最關鍵的時候,他實在放心不下井下安全;1990年,在地質條件異常復雜的情況下,為了與頂板災害做斗爭,他在木城澗礦連續下井26天,手上磨出的老繭至今尚未褪去……不管譚云亮人在哪,他的心永遠和京西礦區拴在一起。只要礦上一句話,他第一時間就趕到,著手解決問題,對他來說,礦山就是他的家。
在礦業學院黃萬朋副教授的記憶中,有這么一件事讓他印象深刻。2004年6月26日,由于大面積采空造成突發性沖擊地壓,木城澗煤礦發生坍塌事故,造成1死8傷,開采工作全部停止。這樣的事故在木城澗煤礦是頭一回發生,工作人員面對塌方的巷道、損壞的工作面無從下手,趕緊請譚云亮前來指導。
譚云亮連夜坐飛機趕到現場,和現場工作人員研討到夜里2點半,天亮便下井,深入出事地點和塌冒地點進行現場勘察。確定事故原因后,他親自到回采工作面、區隊里給工人作報告,幫助工人從未知恐懼中走出來,也讓礦區從事故災害中迅速調整、恢復了生產。
通過調查,譚云亮發現,如何超前監測預報頂板來壓冒落,已成為制約安全生產的瓶頸。經過2天1夜的攻堅克難,他起草了50頁的技術報告,并發明了采空區頂板離層遙測預報的新技術,有力保障礦工的安全。自此之后,木城澗煤礦的安全有了保障,礦工兄弟們見到他就豎起大拇指:“譚老師,您這法子真管用!”
經過這件事,木城澗煤礦于2006年隆重授予譚云亮“榮譽礦工”稱號。這是一份只有他和原中國煤礦文工團團長、著名歌唱家鄧玉華獲得過的榮譽,譚云亮將這份榮譽放在辦公室最顯眼的地方。譚云亮告訴記者,這稱號承載著礦區對他的高度信任和贊揚,對他來說是一種動力,激發他持續的貢獻和付出。
智慧閃耀,為企業構筑一道防火墻
除了“現場的總工程師”這一稱號,譚云亮還被京西礦區稱為“最后一道防火墻”。
礦業學院黨委副書記兼副院長穆玉兵介紹,譚云亮的這個稱呼要從2016年4月19日大安山煤礦的2.7級礦震說起。在礦震發生的前一周,由于采空區多層殘存煤柱及小煤窯大面積采空區活動,造成十槽煤順槽和工作面時而發生煤炮,工人們聽著炮聲感到不安,就給譚云亮打電話咨詢。
譚云亮來到礦上,經過勘察并對比監測資料分析后,他認為該工作面安全形勢異常嚴峻,果斷建議上下順槽巷道超前200米以內嚴禁有人停留,回采工作面采煤期間除采煤機司機不得有人進入,架后操作如有意外則一律不得進人。
一周后,大安山煤礦老舊采空區果然發生礦震,誘發沖擊動力沖擊災害導致上下順槽超前150米范圍內全部坍塌,回采工作面發生嚴重頂板塌冒,支架損壞嚴重。由于公司和大安山礦工作人員對譚云亮十分信任,提前采取了切實有效的措施,有力保障了井下安全,除架后操作的采煤機司機受了一點意外輕傷,其他人員安然無恙。
礦震發生后,北京市煤礦安全監察局迅速反應,要求大安山礦區停止開采。當時大安山礦區已簽訂了煤炭出口合同,違約可能面臨3個億的虧損,繼續開采則可能盈利近2億,是否繼續開采對公司和礦方來說是生存的大事。于是譚云亮受命下礦調研,3天后會同公司與礦方拿出了開采可行性及安全保障技術方案。
經過持續努力,北京市安監局最終同意按照譚云亮的方案進行試驗開采。一年時間內,大安山礦區安全采完,再沒有出現沖擊地壓災害事故。礦區實行的沖擊地壓監測解圍及其精細化管理也成為行業典范,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曾將大安山煤礦沖擊地壓防治經驗在全國進行交流。
譚云亮用汗水和心血,在一所所礦山上印下了自己的名字,卻選擇“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他常對團隊說“成就在后,感恩在先”,把遇到的問題看作機會與挑戰,在承擔企業科研項目時甚至主動壓價,不求回報,把重心全部放在帶領團隊開展煤礦巷道支護理論與技術、深部沖擊地壓災害監測預防與控制等研究工作上,為京西礦山創新發展、技術進步出謀劃策,指導技術攻堅,推動了京西礦山的技術革新、技術改造,實現了采掘方法、采掘工藝的變革,使井下工作環境和安全生產程度得到根本性改變,切切實實地為京西煤礦開采構筑起了一道堅實的安全防火墻。
深挖內潛,他是京西礦區的不倒翁
常年深入礦山第一線,譚云亮參與見證了京西煤礦開采技術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最熟悉京西復雜礦區的專家。32年來,企業領導換了一批又一批,而他雷打不動地堅守,同事們都稱他是京西礦區的“不倒翁”。
譚云亮上課的時候,總是對學生強調:“要向現場同志、向工程學習,不與工程實踐相結合,就會落后于時代。”到礦區必下井,下井必交流,有難題馬上解決,這是譚云亮的工作鐵律。當問題解決、眾人夸獎的時候,他又總是謙虛地說自己是來學習的,不過是個“二道販子”,把從現場學來的知識又“還”給礦山而已。
以這樣的好學精神,譚云亮將礦上的各種經驗知識學習吸收、融會貫通。有一年,他送給自己的研究生每人兩本書,《致加西亞的一封信》和《沒有任何借口》,兩本書都是京西礦區工作人員推薦的。他拿著書對學生說,科大人必須要有一種勤學篤行的態度和精神,并時刻用科學理論知識武裝自己,這樣遇到困難才能沖在最前面。
譚云亮的學生劉學生說,對老師而言,愛礦山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為礦山所愛更是一種不可多得的榮譽。他回憶,當老師獲五四青年獎章并發言時說,他曾經冒著生命危險在井下指揮即將塌垮的741002工作面,保證了20多名工人的生命安全和國家財產不受損失。當時,礦長緊握住他的雙手、熱淚盈眶地說“譚老師,謝謝您”,這句感謝深深地打動了他,一種自豪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那一刻,他感到自己的人生價值得到了最好的體現。為了不辜負這份信任與熱愛,他愿意扎根京西煤礦,做永遠的“不倒翁”。
國慶剛過,譚云亮又去了北京,只為見證京西最后一座礦場大臺煤礦的關閉,為這所千年礦區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臨行之際,譚云亮寫下一首詞:
少曾近餓殍,擇菜以充饑。
日聞喜鵲啁啾聲,手捧書稔知。
逢運成雋秀,甘之亦如飴。
駑馬漫步花甲年,倜儻心櫛比。
——《卜算子·詠己》
穿著礦工服、拿著“榮譽礦工”獎牌,詠詞的譚云亮臉上掛著笑容,那笑容依然和當年初到京西時那樣,燦爛真誠,不改初心。(記者: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