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記者從山東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獲悉,全省2018年度共評選出195項成果(個人)科學技術獎,山東科技大學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由崔洪芝教授主持完成的“高通量耐磨蝕抗熱震組合材料創新技術及產業化”獲得了山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崔洪芝長期致力于材料表面強化、結構功能材料等領域研究,現為我校材料學院院長、材料學科帶頭人。她針對我國海洋、礦山、冶金等行業關鍵零部件的磨損、腐蝕現狀,帶領團隊開展耐磨蝕材料以及表面強化技術開發,技術成果在工程機械、冶金、水泥、內燃機等行業推廣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如何促進產、教、研深度融合,服務地方社會發展,圍繞“高通量耐磨蝕抗熱震組合材料創新技術及產業化”獲獎情況,近日,記者采訪了崔洪芝教授。
記 者:崔教授,祝賀您的團隊獲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聽說您對材料學的研究情有獨鐘,并樂此不疲、孜孜以求?
崔洪芝:謝謝!“材,可通穹宇,料,可定天下?!辈牧鲜侨祟愘囈陨婧桶l展的物質基礎,是發展現代工業的基石,是現代科技進步的核心。大國重器,科技振興,離不開新材料的研究和開發,離不開代代材料人矢志不渝的卓越奉獻。學習材料,其樂無窮;研究材料,奧妙無窮;開發材料,創意無窮;發展材料,潛力無窮。
記 者:高通量耐磨蝕抗熱震組合材料研究屬于金屬基復合材料領域,你們團隊開展這一高性能材料研究的背景和難點是什么?
崔洪芝:高性能材料是減排、降耗、節材的重要基礎和保障,支撐著汽車、冶金、礦山、石油、機械、造紙等領域關鍵核心部件高效運行。由于強磨蝕、高熱震等惡劣服役環境,導致重型汽車尾氣后處理載體、大型礦井支柱和托輥、油田抽油泵管等關鍵件過早失效,造成嚴重污染和巨大材料浪費。開發高性能材料,提升耐磨蝕、抗熱震等性能是公認的解決途徑,這是《中國制造2025》戰略重點,也是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發展高端裝備技術基礎。然而,服役環境嚴酷的關鍵部件往往需要兼具耐磨蝕、抗熱震等復雜性能,傳統的“炒菜式”材料研發方式,投入大、效率低、性能單一,成為制約材料開發的主要瓶頸。
針對上述背景和難點,我們組建課題組,在“國家863”等計劃支持下,分析不同工況條件下材料的服役行為和失效機理,設計材料組成、結構,研究復合強化機制,開發高通量材料組合制備及平行測試技術,搭建耐磨蝕、抗熱震材料高效制備、平行測試實驗平臺,開發了專用數據管理系統,顯著提高了材料研發效率,開發出系列耐磨蝕、抗熱震材料和關鍵結構功能產品,實現了大規模產業化應用。
記 者:目前已經形成了哪些創新性成果?
崔洪芝:主要成果有,開發了高通量等離子熔射技術,一次裝載可連續制備6種以上的成分體系、不同工藝參數的組合涂層,效率提高10倍以上,實現了耐磨蝕涂層成分、多尺度組織結構、性能的精確調控;同時,我們開發了組合涂層快速檢測及表征技術,可對組合樣品陣列進行多參數、多級快速檢測,模擬不同工況條件,一次裝夾可以同步檢測和篩分30個樣品。在此基礎上,開發了四種耐磨蝕材料體系,用于高溫抗沖蝕CFB鍋爐風帽、耐磨蝕陶瓷涂布刮刀、抗沖擊和磨蝕的礦用截齒、礦用耐磨板、海上風電主軸等典型產品,使用壽命較傳統產品提升3倍以上。
記 者:研發成果之應用情況和前景如何?
崔洪芝:本項目開發并建立了國內首個耐磨蝕材料高通量制備與快速表征實驗平臺,獲授權發明專利12項,軟件著作權3項,發表被SCI、EI收錄論文40余篇次,培養博士、碩士生60余名,項目成果已在國內20余家企業應用。項目成果及應用對推動耐磨蝕材料可控制備技術的進步,發展海洋、礦山、冶金、化工、電力等行業關鍵零部件耐磨蝕強化技術,具有重要意義。
記 者:圍繞這一項目,你們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崔洪芝:下一步,一是針對軌道交通等領域高速發展的高耐磨、磨蝕材料短缺狀況,開展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的高通量技術研究,建立數據庫及數據挖掘、迭代模型,指導不同工況環境下耐磨蝕材料的快速開發。二是針對柴油車排放限值的日益收嚴,開發具有更高性價比的耐磨蝕、抗熱震過濾體材料,不斷降低機動車尾氣顆粒物(PM、PN)排放,助推空氣質量改善。同時,繼續依托礦用材料及表面強化技術基礎,向著海洋耐磨蝕材料、資源化利用材料開發邁進,也就是我們提出的“以礦向海”,并且進一步加強教學、科研、產業的共融發展,通過技術開發和產業化,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供條件和平臺,凸顯學科特色,提升學科實力和影響力,為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科技大學做出新的貢獻。(記者:信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