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慶莘操作材料試驗機,攝于20世紀70年代
我1959年畢業于山東工學院(山東工業大學前身,后并入山東大學),被分配到雞西礦業學院金屬工藝學教研室任教,后擔任教研室主任。1963年高校調整,我和崔德奎同志一起調來山東煤礦學院。當時學校僅有金屬工藝學教學小組,成立金屬工藝學(簡稱“金工”)教研室后,我曾擔任教研室主任。1988年,在原機電系擔任副主任,1990年回到濟南,先后擔任濟南分院科研處副處長、處長。
之所以說為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創建打下堅實基礎,與我在專業教學方面的經歷有關,主要是我在師資力量培養和科研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我教的課程是金屬工藝學,屬于技術基礎課,所有的工科專業基本都需要設置這門課程,其包含的教學內容很廣,包括礦產開采、冶煉、鑄造、鍛壓、焊接、機械加工、材料熱處理、鉗工、裝配、調試、檢修和金屬工藝學教學實習等。作為“金工”教師,不但要講授這些相關學科的理論,更重要的是要帶領學生進行金屬工藝學教學實習。金屬工藝學教學實習對于工科院校的學生是非常重要的,是進入大學第一次實際操作技能的訓練,涵蓋了機械制造廠的所有工藝流程,每一個學生都必須對所有的工藝進行實際操作,生產出產品或者半成品。指導教師必須熟練掌握每個工種的實際操作技能,以便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操作。正是因為有這樣嚴格的要求和全方位的鍛煉,為我以后的教學和科學研究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扎實的實踐操作基礎。
“文革”時期,我和另外幾個老師到棗莊礦務局參加勞動,在棗莊煤礦的薄煤層工作面同煤礦工人一起勞動。當時的環境是比較惡劣的。薄煤層高度只有60厘米左右,在里面通行和施工都非常艱難。每天井下強體力勞動8個多小時,上井后還需要較長時間的整理(主要是洗澡換衣),而后回到十幾個人住的簡陋大房子里,還要學習、聽報告、開會討論、受教育。經過幾個月的鍛煉和考驗,我深深體會到煤礦工人的艱苦和他們的無私奉獻,自己深受教育。雖然條件艱苦、勞動艱辛,但大家都是心甘情愿、沒有任何怨言地參加勞動。同時,經過幾個月井下采煤工的勞動,我也親身體會到煤礦井下采煤機械化的急迫性和重要性,為我后來開展科研工作時方向的選擇奠定了基礎。
在參加勞動的同時,我們也沒有停止對教學的研究和對業務的探索。1971年,在學生進校的前夕,必須制定適應工農兵學員的教學大綱并編寫相應的教材。當時的情況是,教師的教學準備工作要到生產現場進行。我們搞機械的就要到煤礦機械廠的生產現場,于是兗州煤礦機械廠一所廢棄的房子就成為我們十幾個人工作、學習、吃、住和教學準備的場所。白天8個小時在生產車間同工人師傅一起干活勞動,教學準備工作就在業余時間(晚上)進行。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我們按時、保質、保量地完成了適應第一屆工農兵學員的金屬工藝學教學大綱、教學實習大綱、教材和實習教材等全套教學資料。
在隨后的教學工作中,根據教學需要,我們先后編寫專科、本科、碩士和博士階段使用的包括基礎課、技術基礎課、基礎理論課、專業課等十幾種教材,先后主編高校統編教材 2部,主審高校統編教材 3部,出版《礦工心理安全與健康顧問》專著 1部。我先后為??粕?、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開設過十幾門課程,教學效果得到學生的充分認可。
在師資力量培養方面,我們下了很大功夫。比如,對新任教師提出,必須先過教學關,要站穩講臺,教學效果必須獲得學生認可。挨個看青年教師的講稿,聽他們試講、講課,一開始有的青年教師不會寫講稿,我就把自己的講稿給他們做參考,督促他們去聽老教師的課、聽優秀教師的課。要求新教師板書要有條理,必須與所講內容相互照應,必須嚴格掌握時間,提升課堂效果,新教師只有過了教學關,才能參與科研。
培養師資、培養人才不局限于材料學科,還涉及機械、電子、控制、物理、化工、環境等多個學科。我們培養了盧存偉、李登新、宋永會、董正超、趙永瑞、王全娟等多位博士。我先后向哈爾濱工業大學、山東工業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推薦、保送 10多位青年教師攻讀博士學位(有的還兼任他們的博士副導師)。他們大多數是非金屬材料專業,所以有人開玩笑地稱我為“跨界博導”。
另外,在科研方面,按照實際情況或者說“慣例”,金屬工藝學沒有搞科學研究的必要,當時山東省高校除山東工業大學外,幾乎沒有進行科學研究的,全國也基本如此。但是我們要求金屬工藝學教研室的青年教師一旦過了教學關,就必須參與到科學研究中去,讓他們全面了解和熟悉所參與的項目,進而單獨承擔科研項目的部分研究內容、承擔項目的全部工作、獨立申報和承擔科研項目。這種方式提高了教學水平、增強了教學效果,全面地提升了教師的科學研究水平和能力。到 20世紀 80年代中期,金屬工藝學教研室的師資力量已經具備教授材料學本科生、指導研究生的能力和水平,并且已經招收碩士研究生,同時與哈爾濱工業大學、山東工業大學、華東理工大學聯合指導博士研究生(我們的教師擔任博士副導師)。
當時學校沒有材料科學專業,我們就掛靠機電學科碩士點招收攻讀材料學的碩士生。我們開展的“材料表面工程學”研究在山東省乃至全國不多見;在國內首創“等離子束流在材料強化領域的探討和研究”,并取得驕人業績,不僅獲得 10多項山東省、國家發明獎,國家、省部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而且培養了大批高水平的人才,僅在同一個“等離子束流”研究領域就培養了孫宏飛、崔洪芝、李惠琪、徐克寶等二級教授和多名三級教授、講師,建成學術層次、年齡搭配合理的師資隊伍。這些都為招收材料科學本科生和創建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奠定了堅實基礎。
同時,還在引進人才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包括聘任山東省材料科學領域知名專家王世清教授、全國材料科學領域著名專家雷廷權院士為我校兼職教授,引進陳蘊博院士到學校工作。他們為學校的學科建設、科學研究、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發展等做出了突出貢獻。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拼搏,今天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已經成為山東科技大學師資力量雄厚、有一定影響力的學院之一,這和我們最初打下的最基本的人才隊伍基礎、科研工作基礎是分不開的。
選自《科大故事②》(2018年12月出版)(講述:徐慶莘 整理:孫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