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7年我在武漢大學讀研究生時,學校規定要聽李達校長給哲學系學生講的《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這門課。有一天上課,李校長講:馬克思為了工人階級和勞動者的解放經歷復雜的斗爭,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上做出巨大貢獻。后來,馬克思老了、病了,連續兩次患肺炎,使他的身體變得十分虛弱。一天,他覺得很累,坐在辦公椅子上閉目休息竟由此與世長辭。為了勞動人民的解放,馬克思工作到人生最后一分鐘,我們要向他學習!聽后我深受感動,這節課直到今天仍記憶猶新。當時腦海里浮起一種信念,我也要工作到人生最后一分鐘。
在這種精神的激勵下,我對自己有較高的要求。那時我在銘言學習本上寫下了這樣幾句話:“偉大的理想是生命的靈魂,純潔真摯的愛情是生命的第二個春天!”“人生最美好的是當你停止呼吸的時候,還能以你所創造的一切為人民服務!”
在后來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一直是認真、努力的。從教物理課到輔導學生乒乓球隊,從現場實踐中學習、搞技術創新到編寫講義培訓工人,從去礦壓所專門研究開發礦山壓力儀表到創建儀器儀表研究所以進一步應用和完善鋼弦傳感技術,從申報“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碩士點到培養一批碩士研究生等等,我都勇于創新,盡心盡力,不張揚,扎扎實實地工作。例如,我是煤炭系統高校最早走出物理教研室與專業結合的物理老師,我的做法也影響了不少同行;我在礦壓所時,從自身經驗出發,向院領導建議:學物理數學、學計算機、學機械、學機電、學電氣自動化等專業的青年教師和本科畢業生都可以報考我的碩士研究生,院領導當即采納。這就給這些人開辟了一條進一步深造、多做貢獻的道路。崔玉亮、于鳳、蔣建華、楊淑華、孫鳳榮、李念強、姜葵鋒、徐樂年、鄭豐隆、吳凱、尹增山等都屬于這種情況。而且,我鼓勵他們讀博士,像徐樂年、鄭豐隆等讀完博士已晉升為教授成為我校教學科研骨干。值得一提的是尹增山,本科是學軟件工程的,我指導他做《煤礦采區均壓防滅火自動調節裝置》碩士畢業論文,使他對自控裝置有了全面認識。他后來到同濟大學讀博士,畢業后分到中科院微系統研究所,成為“神七”衛星釋放的項目負責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破格晉升研究員,進入國家青年科技人才萬人工程。
1999年退休以后,我是退而不休,繼續做很多事。我的鋼弦傳感技術有待發展完善,這本想留傳后人的“書”還沒寫成,失傳將十分可惜;這項技術在高準確度、在實用性方面還有待實踐檢驗,只有經過產業化,通過大量應用實踐檢驗成功才有說服力,才能下定論;另外社會生產實踐確實需要這項技術。這些使得我不得不像以前一樣全力以赴地工作,雖經歷了不少挫折,也取得了更新、更好的成果。
2000年初,我應廣西柳州歐維姆建筑機械公司邀請,幫助研發鋼弦式錨索測力計。在助手的精心幫助下,開發鋼弦式錨索測力傳感器很快取得成功,它采用液壓轉換活塞油缸與壓力傳感器組合而成,再加GSJ-2型電腦檢測儀組成鋼弦式錨索測力計。經計量院檢測,這種新型傳感器性能優良,具有良好重復性(0.1%FS左右)和較高精度(0.3%FS左右),萬一漏液還有限位保護。我們申報發明專利獲批準授權。
2001年,單線圈電流型振弦式傳感器和激發器發明專利獲得授權,形成兩個有生產能力走上市場的產品:一個是鋼弦式錨索測力儀,向歐維姆公司等用戶銷售了若干產品,特別是給上海建筑科學院做了十套產品,這是我親自抓的,其中兩套量程4000kN的,經北京中國計量院標定,誤差均小于0.1%FS,用于上海磁懸浮軌道梁施加預應力設備的標定,德國、中國監理均認可,發揮了重要作用。另一個是振弦式動態汽車超限自動檢測系統,是與山東交潤交通科技公司合作承擔的山東省交通廳項目“公路車輛超限自動檢測設備的研制”的研究成果,屬國際首創,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6年底,受黃自偉老師邀請到他創辦的尤洛卡公司工作,他對我很尊重,批給我40萬元進一步研究開發新型振弦式動態汽車稱重系統。我領著5個人用1年多時間完成了“兩體式小秤臺動態車輛稱重系統的研究”,樣機獲得國家計量器具型式批準證書,并獲得一項發明專利和一項實用新型專利,項目鑒定為國際先進水平。可惜由于市場價格競爭激烈,利潤已很低,遠不如那時的煤礦監測系統,該產品已過了市場的最佳進入期,不能用于生產開發了,但獲得兩項專利對尤洛卡公司股票上市還是有幫助的。
后來又應山東交潤公司邀請,幫助他們改進振弦式動態汽車衡,一年多干得很辛苦。由于研發時間短,未能事先做好樣機試驗就上了公路,遇到許多問題。雖然一個個問題都解決了,但與其他公司成熟產品相比,就失敗了。
在技術不斷進步工作不斷“失敗”的過程中,確實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不擅長企業經營管理)學到一些東西;同時完成了多項技術創新,獲多項發明專利,形成了完整的“鄧氏振弦傳感技術”體系,在鋼弦式傳感器高準確度稱重和應用于低頻動態測量兩個方面取得了突破。
對于以后的退休生活,我認為工作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先要寫好《鄧氏振弦傳感技術及其應用》這本書;另外與合作企業共同努力實現技術產品產業化。為了這兩項工作,我會繼續工作,也許工作到人生最后一分鐘!
選自《科大故事①》(2016年9月出版)(講述:鄧鐵六 整理:衛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