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孕妇毛片丰满孕妇孕交,欧美疯狂群交一区二区视频,аⅴ中文天堂最新版在线,免费看无毒强奸片

X

科大學者/故事

崔德奎:濟南校區的艱難發展
發布時間:2022-10-31 點擊:

我是1984年從泰安校本部調到濟南分院工作的,經歷了濟南校區從開始的“一張白紙”,到后來的發展壯大,見證了濟南校區的坎坷發展歷程。

剛到濟南分院工作的時候,所面臨的外境,一是生活條件艱苦,二是辦學條件艱難。當時的校園,由于歷史的原因,原來的四個院子只剩下北邊的一個100多畝地的院子,并且這一個院子里同時還有山東經濟學院在此辦學。那時候,沒有專門的家屬宿舍,我和幾個同事就一起住到了學校的一棟危樓里。這棟危樓的地板,里面起支撐作用的不是常用的鋼筋,而是竹筋。人在房間內走動,地板就會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響,如果跺一跺腳,就能感覺到地板的顫動。那時候也沒有自己生火做飯的條件,我們幾個老師就只能吃食堂,每天都和學生一起排隊買飯就餐。另外,當時很多人是兩地分居,生活上沒有了家庭的照顧,造成了很多的困難和不便。

我到濟南分院工作之前,學校的主要教學設備、人員等都已經搬往泰安校本部。當時濟南分院的辦學條件應該說是非常簡陋、非常艱苦的,只有一個經濟類的本科專業和幾個專科專業。然而,1986年,學校又接到上級通知,要求把管理系和會統系這兩個系成建制地搬往煙臺,組建中國煤炭經濟學院。令下如山倒,任課教師必須調往煙臺,教學設備等能搬走的幾乎都搬走了,濟南分院幾乎變成了“一張白紙”。

然而,濟南分院的領導班子、教職員工沒有被眼前的困難和處境所嚇倒,大家想的是如何克服困難辦學、如何科學確定濟南分院下一步的發展方向。在領導班子的帶動下,濟南分院呈現出上下一心、群策群力的良好精神面貌。結合實際情況,根據當時的師資和設備狀況,濟南分院成立了化工系和綜合工程系,所辦專業都是專科專業。其中,綜合工程系包含了機械、電、經濟類和工民建等幾個專科專業。綜合工程系這個名字,一聽就知道了,是一個各種專業混合在一起的教學單位,大家笑稱綜合工程系是一個專業“大雜燴”。然而我們心里非常清楚,這只是個開始,濟南分院的目標是辦本科專業。

在這個目標的引領下,濟南分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為了提高師資隊伍水平,濟南分院采取培訓和引進相結合的方式,壯大了教師隊伍,為后來的持續發展奠定了比較堅實的基礎。為了克服經費緊張、教學設備不足的困難,濟南分院發動教職員工,積極爭取友好單位的物資支持。有一些老師為了節省經費,跑到舊貨市場上“淘”來一些舊設備,以補充教學設備的不足。就這樣,幾經周折和調整,濟南分院辦起了煤化工系和經濟管理系,教學單位不再是各種專業的“大雜燴”了。

再后來,隨著辦學條件的改善和校本部對濟南分院的支持,濟南分院逐漸發展成了三個系,即化工系、經濟系、電氣工程系,也即后來的化工學院、信電學院等幾個學院的前身。直至 2002 年,經濟管理學院、信電學院、動力控制與工程學院、化工學院等四個學院從濟南校區搬往青島校區之前,濟南校區的在校生規模、辦學層次和辦學水平等均達到了一個高峰。可以說,我們完成了當時學校交給的保住濟南分院、發展好濟南分院的任務,盡到了我們的職責。

在由小到大、由弱變強的創業過程中,艱苦程度在現在看來是難以想象的。當時很多老師都是兩地分居,經常需要周末趕火車往返于泰安、濟南兩地之間,工作忙的時候兩三個星期才能回家一趟。那時候的火車車次少、車速也慢,如果趕不上合適的車次,再等其他車就非常麻煩了。時間一久,大家總結出了經驗,就是可以直接從鐵路機務段的后門進入火車站,然后直接登上即將出發的火車,上車后再補票,這樣就可以節省一些時間。

那時候,濟南分院領導也需要經常到泰安校本部開會,每周起碼得跑兩三次,有時甚至四五次。當時分院有兩輛車,一輛是破舊的前蘇聯吉普,另一輛是個“老上海”,由于車況都不是很好,所以經常會壞在路上。很多時候車壞了,司機自己修修就好了,但有時就沒那么幸運了。有一次,我和陳冀飛(時任濟南分院院長)開完會回濟南,剛到崮山車就壞了,司機試了很多辦法也沒修好。當時是冬天,而且比較冷。正好附近有個派出所,我們就走到派出所,一是避避寒,二是看看能不能尋求些幫助。到派出所后,我們就借人家的電話,想給學校打個長途電話,讓學校再派車來接我們。那時的通信工具比較落后,電話沒現在這么方便,需要一個交換臺一個交換臺地連接,所以用了很長時間也沒有打通電話。司機也很著急,因為陳院長年齡比較大,所以當時想,要先把陳院長送回學校。司機就跑到公路邊上,攔住了一輛卡車,跟人家好說歹說的,人家終于答應把陳院長捎回濟南。我和司機就又在派出所里面等。過了很長時間,派出所的值班人員換班后,新來的同志不愿意讓我們繼續待在派出所里面,就把我們趕出來了。我們只能待在室外,就那樣又等了很長時間,終于等到了學校派來的另一輛車,把我們接回了濟南。

那時候還有一個情況。我們去泰安校本部開會,吃飯就餐,都是自己掏腰包在食堂吃的,并且司機的飯錢要由我們來付。當然,后來發展到自己出一半、學校補助一半,再后來有了工作餐。當時,不論會議開多長時間,會后我們都是到食堂就餐。有時候去晚了,食堂工作人員都快下班了,飯菜也不熱了,我們就冷一口熱一口地吃下去。

當時那樣的艱苦條件,我們任何一位同志從來都沒有說過什么怨言,都是任勞任怨地干好自己的工作,我覺得這一直是我們科大人的優良傳統。

選自《科大故事》(2016年9月出版)講述:崔德奎 整理:孫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