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勢造英雄,而英雄造時勢卻是很難的。辦事情,必須順應大勢。這個“勢”最重要的就是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有些事情不是你想辦就能辦的,大勢加個人的努力才容易成功。學校科研工作就是乘勢而為的結果。
合校以后,學校的規模也不大,主要以教學為主。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改革的春天來了,科學的春天來了。那一段時間我一直在想:我們是工科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應該在工程建設方面有所作為,有創造力,這樣的人才越多,證明學校辦學質量越高。我們學校是教學型的,要想提高,必須加強科研,只有教學和研究一起提高,學校才能發展好。而且我們知道,只有進行了研究,才能提高教師自身的水平,教師水平提高了,學校教學水平才能提高,這是最基本的道理。
提倡研究也不是容易的事,我在教研室的時候就感到:工科的研究項目往往比較大,要解決現場問題,單兵作戰很難搞成,必須進行合作,甚至是跨學科的合作,利用團隊的力量,協同攻關。于是,我們教研室幾個負責人一起研究并征求了全教研室教師的意見,制定了三個研究方向:礦壓方向、特采方向和大的礦井開拓的研究。在此基礎上,成立了三個研究室,教師可以按照興趣參加其中的任何一個研究,但不能脫離教學。研究室可以組織學生科研小組,師生結合起來一起研究,緊密聯系實踐,注重現場應用效果,把教學與科研結合起來。
研究室的成立,培養了師生的科研意識,形成了濃厚的科研氛圍,對帶動教研室教師開展廣泛的科學研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研究室發展了幾年的基礎上,學校同意將研究室擴大提升為研究所,批準成立了礦壓所、特采所兩個研究所。當時這樣系所并立、不脫離教學的形式在煤炭系統其他高校好像還沒有。隨后,有條件的系也逐漸再成立研究室。
這個時期的學校有一支很好的教師隊伍,采礦的、機電的、數學和計算機的、地測的、礦建的、經管的等等。
“六五”期間,學校科研捷報頻傳,承擔的“六五”國家攻關項目——立井4M深孔光爆技術優化研究通過部級鑒定;兩個月后,“微山湖下8101.8105工作面采煤試驗”通過部級鑒定,使面臨停產的礦井延長服務25年,社會效益和推廣價值較好。這段時間,王德民參與的“深井鑿井法鑿井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宋振騏、鄧鐵六的“煤礦礦山壓力和頂板運動的預測預報及控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到了“七五”期間,學校科研工作又有了一個大的提升。1986年煤炭部制訂“七五”規劃,讓各個學校申報科研項目,然后煤炭部組織論證,根據論證結果正式確定項目。我意識到這對學校很重要,是一次很好的機會,必須抓住!各個系、研究所認真組織內部論證,學校遴選了一批優勢項目參加煤炭部論證。這次論證很成功。看到我們的項目,煤炭部很驚訝,科教司的同志跟我們說:“沒想到你們有那么多項目!”其實,這次論證會,只是在客觀上為學校提供了一個展示多年以來努力提升教學與科研能力的成果的機會。
這次論證會還有一個小插曲。當時,我跟宋振騏住一個房間,論證完以后,招待所里的食堂已停止營業了,忙碌了一天有點累,當時胃有點不舒服,宋振騏建議到對面的小館子吃點,吃著吃著胃突然疼得厲害,便和宋振騏一起回到招待所,接著,他和我們研究所的同志一起將我送到醫院,經醫生診斷為胃穿孔,要動手術。但當天晚上做不了手術,第二天才能做。宋振騏知道我有個姐姐在北京,半夜里就跑去通知他們。第二天開始手術,手術前要家屬簽字,當時我家屬在泰安,于是就由煤炭部教育司副司長辛鏡敏簽了。他們很照顧我,我很感謝他們。
1990年底,國家召開全國高校科技工作會議,表彰了前10年科技工作成績突出的全國60所高校和一批先進個人。我們學校是唯一受到表彰的煤炭高校,被授予“全國高等學校科技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礦壓研究所獲“科技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王德民、宋振騏獲得“全國高等學校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這一年,陳子蔭、孫可文、宋振騏3人被列入《山東改革明星列傳》一書。
現在,學校已經發展成為山東科技大學,科研工作更加重要,相信學校會發展得越來越好。
選自《科大故事①》(2016年9月出版)(講述:沈光寒?整理:秦曉鐘)